网站导航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桃李满天下 师德传四方
时间:2024-03-28 02:05 点击次数:110

  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作为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奖者之一,“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接过了国家领导人授予的证书。

  庄严的会场,鲜红的证书,与之相对的却是徐光宪院士身上略显陈旧的西装。会前女儿要为他置办一套新西装,徐光宪却坚持不要,就这样,他穿着这身1980年出国考察时做的西装,潇洒地站在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却完美折射出了徐光宪院士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乐于清贫的高尚品格。

  徐光宪院士,1920年出生于绍兴,祖籍上虞汤浦镇,早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求学,1951年学成回国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1980年与夫人高小霞一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稀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为纪念徐光宪院士,传承弘扬他伟大的爱国情怀、科研精神和一清如水的高尚品格,上虞在其祖籍地汤浦镇的徐氏祖居内,组织修建了徐光宪纪念馆。

  纪念馆布展面积约370平方米,分为光辉典范、故土情深、艰苦求学、赤忱报国、良师楷模、霞光辉映、一清如水、永恒之光八个展厅,真实生动地展陈徐光宪生平事迹、科研成果、教育成就,寄托家乡人民对他的敬仰、缅怀之情。

  走进光辉典范展厅,一眼就可以看到徐光宪院士的半身油画像与稀土元素相结合的背景墙,彼此分离的稀土元素,象征着徐光宪院士创立的“串级萃取理论”。

  1972年的一天,徐光宪接到了上级的一项任务——分离镨钕。镨钕,是稀土元素中最难分彼此的一对,其分离技术被公认是当时的国际难题。

  年过半百的徐光宪,此前的研究方向并不是稀土,这既是一次研究方向的转换,更是一次“前无古人”的尝试。

  白天,徐光宪在试验室试验。晚上,他在书房一角,趴在那里计算最优的化学公式,终于创出“串级萃取理论”,一举把镨钕分离后的纯度提高到了99.99%。这是一项创世纪的纪录!中国稀土生产自此崛起。

  在良师楷模展厅,墙上的照片和陈列的读本静静讲述着徐光宪执教燕园的故事。徐光宪执教55载,学生遍及海内外,为国家培养了硕士、博士60余人,成为院士、教授的达20余人。他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科书10部,编著的《稀土》《量子化学》等教材,成为专业教育的扛鼎之作。

  北京大学化学系里有一段一门五院士的佳话。说的就是徐光宪院士和他门下的四位院士,徐光宪教出来了量子化学领域的黎乐民院士,重稀土萃取领域的严纯华教授,分子磁体领域的高松院士和稀土配位化学和光电功能材料方面的黄春辉院士,一共4位院士。徐光宪先生以满腔真情扶持学生、提携后辈,他常常说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培养了一批好学生。

  徐光宪夫妇有着异常辉煌的科技成就,但仍在生活上乐于清贫、自奉甚俭,默默奉献社会帮助有需要的学者,体现出两人一清如水的高尚品格。一清如水展厅便体现着夫妻二人安贫乐道的高尚美德。

  1959年12月,徐光宪的《物质结构》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得到6000余元的稿费,这在当时相当于一般职工十年的工资,是一笔“巨款”。他同高小霞商量后,全部交给了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工会,用于补助生活困难的教职工,并一再嘱咐不要声张,更不要提自己的名字。

  从量子化学到结构化学,从核燃料萃取到稀土萃取,永恒之光展厅里叙述着徐光宪的个人科研史。在70年的科研生涯里,只要国家需要,他就去做,且在多个领域都做出前沿成就,贡献巨大,令人高山仰止。

  斯人已去,音容犹在。徐光宪曾教育学生:“年轻人要有时代幸福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未来需要年轻人担负起来。”先生的教诲将一直回荡在人们的心中,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投身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跟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8 门徒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