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包头稀土研究院:中国稀土产业的“最强大脑”
时间:2023-06-17 19:35 点击次数:83

  她,是中国稀土事业的拓荒者。1984年,正是由于包头稀土研究院从白云鄂博稀土资源中成功分离出镧、铈、镨、钕、钐、铕、钆等7种稀土元素,中国稀土产业才有了起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她,是稀土产业化的践行者。50多年来,包头稀土研究院真正“把科研成果写到祖国大地上”,先后承担国家和地方课题1900多项,取得各类成果700多项,专利授权100多项,成为中国稀土产业发展的“最强大脑”。

  她,是中国稀土事业的拓荒者。1984年,正是由于包头稀土研究院从白云鄂博稀土资源中成功分离出镧、铈、镨、钕、钐、铕、钆等7种稀土元素,中国稀土产业才有了起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她,是稀土产业化的践行者。50多年来,包头稀土研究院真正“把科研成果写到祖国大地上”,先后承担国家和地方课题1900多项,取得各类成果700多项,专利授权100多项,成为中国稀土产业发展的“最强大脑”。

  她,是稀土产业发展的见证者。从1980年我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的远程火箭,到2013年助推“神十”进入预定轨道的长征2号F运载火箭,都有包头稀土研究院研制的稀土永磁的身影。

  半个世纪如风般穿行,稀土研究院见证了稀土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她成果丰硕、人才辈出,成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稀土科研机构以及展示我国稀土产业发展最权威的窗口。未来包头稀土研究院将借助科技创新之力向着“百年老店”的目标奋进。

  在包头这座城市的发展史上,如果说有什么产业是能让全国的精英会聚于此并为之终身奋斗的话,那么答案有两个:一个是钢铁,另一个是稀土。

  1963年,为开发利用白云鄂博矿的稀土资源,在副总理的建议和主持下,包头稀土研究院前身包头冶金研究所正式成立。一时间,来自北京、上海、安徽等地的尖端科技人才汇聚到包头,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开发稀土资源,壮大稀土产业。

  窦学宏、陈希颖、熊家齐、倪德桢如今这些仍然活跃在包头稀土界奉献余热的老专家学者,就是在那个时期来到包头的。

  1961年,在北京钢铁研究院工作的陈希颖在一声号令下来到了包头,成为包头冶金研究所第一批专业人才。

  “当时的北京钢铁研究院党委书记找我谈话,他说,包头的生活比较艰苦,但是稀土产业大有作为,你们到那儿可以干一番事业!听了他的一番话,我们就雄赳赳气昂昂地来了。”

  在陈希颖的眼中,当时的包头还是一个沉睡中的“巨人”,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刚开始我们住在包钢招待所,从西边望去看不到厂房,西南也是一片荒凉。”每天早晨他们的伙食是一碗粥,两三块盐水泡过的萝卜,而上班却要走一个半小时的路程,这让年轻的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创业的艰苦。

  但当年轻的心中怀揣理想,一切的困难都烟消云散了。每天从工厂回来后,陈希颖会夹上笔记本,一路步行赶到图书馆抢座位,从那里订阅的一些国外杂志里,捕捉稀土发展的最新消息,并琢磨如何在白云鄂博矿的开发利用上实现突破。

  1962年,老家在北京的窦学宏从兰州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也被分配到了包头,成为包头稀土产业开拓大军中的一员。“当时我们大学生都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所以来到这里感觉特别自豪。”

  刚到包头,他被分配住到包钢二宿舍,大家把房间改成办公室,开始研究怎么把稀土分离出来,并运用到生产中。他回忆说,当时白云鄂博矿是著名的特大型铁、稀土等多元素共生矿,复杂的矿物成分意味着稀土选矿和分离提取异常困难。那时,中国稀土事业方兴未艾,很多领域对他们而言是零基础,一道道技术难关都是边学习、边交流、边攻破。

  包头稀土研究院检验专家倪德桢也对当初的情景记忆犹新,“我们把宿舍改建成一个化验室,设备很简陋,房间也很简陋,水都是自己制备,几十斤的水从一楼抬到四楼,最多的时候一天做一百多个检验,不过大家仍然乐此不疲。”

  熊家齐是最早参与稀土研究工作的专家,在他看来,当时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如何把资源里的那百分之几的稀土,浓缩到50%-60%以上的精华。

  显然在当时,对铁、稀土等宝贵的资源而言,选出高品位的精矿应该是第一个目标。1975年,包头冶金研究所与北京有色院广东分院分别研制出了新型选矿用捕收剂。1976年,这两院所联合包钢稀土三厂进行工业试验,得到品位大于60%的稀土精矿。

  1984年,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稀土选矿补收剂问世,破解了白云鄂博矿的选矿难题。这一年,包头稀土研究院还完成了p507盐酸体系轻中稀土全萃取连续分离工艺,成功分离镧、铈、镨、钕、钐、铕、钆等七种稀土元素,并完成了工业试验,为实现稀土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5年,包头冶金研究所正式改名为包头稀土研究所,将“稀土”两个字正式提出来,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机构的产业定位和方向。

  50多年岁月如烟。回首包头稀土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承载着中国稀土产业科技创新与进步的奋斗史

  从民用产品到汽车装备,从船舶到航空航天,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包头稀土人引领着中国稀土材料应用不断探索前行,用毕生的心血与努力,助推科技的发展。

  研究一项重大课题,带动一个产业发展。50多年来,稀土研究院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稀土冶金、稀土磁性材料、稀土磁片伸缩材料、稀土发光材料、铬酸镧电热材料、磁制冷材料、稀土耐热抗老化助剂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和产业化成果。

  20世纪70年代,我国单一稀土的萃取分离还处于初始阶段。也正是在那时,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徐光宪教授开始对连续分离单一稀土的串级萃取理论进行研究。此后,包头冶金研究所进行了P507全萃取分离包头稀土的研究,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六五”国家科技攻关奖。

  当时,这一成果不仅在包钢用于大规模生产,还在全国推广掀起了一股单一稀土分离热,一时产品丰富、供应充足,使国际单一稀土市场上响起一片降价声,西方发达国家将此现象称之为“Chinaimpact”(中国冲击)。

  在火法冶金领域,稀土院也作出了重大成绩,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包钢稀土下属瑞鑫公司当年号称全球最大的稀土金属生产厂,用的工艺也是包头稀土研究院的研究成果。

  1967年,美国科学家Strnat发明了第一代稀土永磁体钐钴。两年后,美国发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其导航系统的关键材料就是钐钴。当时,包头冶金研究所探听到这一消息,也跃跃欲试,1970年就成立了相关研究组。后来,包头冶金研究所不仅研制出了钐钴第一、二代稀土永磁材料,还研制出用这两种永磁体材料的永磁多极环,并作为直接用于航空航天导航的“元件”。

  1980年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精确发射远程火箭,1982年我国潜艇水下发射火箭准确落入预定海域,1984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轨道通讯卫星成功发射以及以后的多次载人航天的圆满成功,都是使用包头稀土研究院研发制作的稀土永磁环。其间,中共中央、国务院、还向稀土院发来贺电,相关的航空航天机构也发来贺电。

  此后,稀土院在第三代稀土永磁钕铁硼的研发中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并获得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与包头稀土研究院钕铁硼之间的一段佳话。为了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暗物质,丁博士率领10多个国家共37个研究机构参加阿尔法磁谱仪的设计与制造。

  “该仪器的核心材料高性能钕铁硼是中国包头(稀土研究院)制造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陈和生研究员介绍说。他还谈到:“美国宇航中心对搭载的大型设备一般需要进行三次安全评估,而中国研制的钕铁硼第二次就通了验收,这在美国宇航中心检验史上还是第一次。”

  乘着科技创新的翅膀,包头稀土研究院行走在科学研究及产业化的前沿,一路高歌猛进

  1988年,国内第一条年产40吨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线建成,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1999年,总书记在稀土研究院题词“搞好稀土开发应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包头稀土产业也由此进入全新发展时期。

  2000年,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稀土冶金及功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2012年稀土材料中试基地建设,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了孵化平台;2012年稀土院天津分院成立,成为拓展科研领域、聚集高端人才的重要平台。目前,稀土院不仅是稀土界最有实力的综合性研发机构,还拥有以科技开发和行业服务及生产经营为主的全资、控股、参股公司16家。

  从1992年包头稀土研究院并入包钢集团,到2007年进入北方稀土集团。斗转星移、春华秋实,虽然所属关系在变,但一路走来,包头稀土研究院“执着、奋斗”的精神没有变,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没有变。

  正是他们心怀理想执著前行,孜孜以求,正是他们心怀一颗“匠人”之心坚韧不拔,锐意创新,才有了中国稀土产业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

  包头稀土研究院稀土镁合金中试线主任胡文鑫说:“多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科研中的那份真诚和本质,始终如一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一辈子能坚持把一个科研成果做好做大做强做精,甚至可以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这就是我们科研人员的目标。”

  而在老一辈专家熊家齐眼中,“匠人”之心、“工匠精神”并不意味着坚守过去的老观念,而是不断地努力和创新。“不要以为工匠精神就是几百年几十年以前的老东西,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天上不会掉馅儿饼,只有靠自己的努力,艰苦奋斗。同时,还要做一行爱一行,你必须要精,别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同时,光有精还不行,还必须创新。”

  近日,在包头稀土研究院,研究院磁制冷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专家黄焦宏正在为磁制冷冰箱项目选择中试线场地,为专利产品实现产业化做着最后的准备。

  在黄焦宏的实验室里,陈列着他前后研制出的三代磁制冷冰箱样机,而第三代冰箱已基本设计实验成功,常温下的饮料放在冰箱内半小时就可以制冷到10℃以下。

  “我们用的磁制冷是有别于现在的气体制冷,现有的气体制冷是通过压缩膨胀来制冷,磁制冷用磁性材料和水做媒介,比现有的气体制冷要节能30%到50%。”黄焦宏说,包头稀土研究院从1999年起开展磁制冷项目,为国内外多家单位设计研制了永磁场系统、稀土基磁制冷材料等,并获得多项专利。

  在他看来,一个项目研制七、八年,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有耐心与时间长跑,更需要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来支撑。

  而对整个行业来说,中国稀土产业正是依靠老中青三代人执著的坚守与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前行,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和成就。

  谈到未来的发展,包头稀土研究院院长杨占峰感慨地说:“稀土是一个新的产业,每向前迈一步,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都非常重要。下一步,作为稀土人,我们仍然要秉承老一辈创业者传承下来的精神,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继续前行,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向着百年老店的目标努力。”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跟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8 门徒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