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以融媒体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时间:2024-03-05 08:46 点击次数:121

  充分发挥融媒体交互性、实时性、协同性、集成性优势,破解优秀传统文化存储方法不多、表现形式不活、发展路径不畅、传播效能不佳等问题,促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载体不断创新、展现形式日益变革、产业链条有效延长、滋养作用直抵心灵,从而焕发新时代活力、彰显新时代价值,是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之举。

  2023年10月,习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七个着力”重大要求,其中包括“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将融媒体广泛应用于文化领域,充分发挥其交互性、实时性、协同性、集成性优势,破解优秀传统文化存储方法不多、表现形式不活、发展路径不畅、传播效能不佳等问题,促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载体不断创新、展现形式日益变革、产业链条有效延长、滋养作用直抵心灵,从而焕发新时代活力、彰显新时代价值,是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之举。

  从前主要以纸为媒的优秀传统文化存储方法受经费、人力、物流等因素限制,存储的信息非常有限,随着融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应不断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储媒介。

  加大数字化存储。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与古籍版本、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民俗与典章礼仪,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利用融媒体技术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数字化是发展趋势。通过3D扫描仪对传统的纸质媒介进行扫描,获取包括形态、结构、细节等信息的三维模型数据,能够非常精确地记录传统文化的形态和细节,是数字化保存的重要方式之一。比如国家图书馆启动的数字化数据库工程“古籍库”项目,存储容量是《四库全书》的好几倍,包括了20亿字的文字资料和2000万+ 的图像资料,分为 20个大类100个子录,涵盖社科、人文等多个学科。

  推进智能化融合。“传统文化+融媒体新技术”组合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被深度挖掘,并得到现代化包装,走实景化、交互式融合存储之路。比如杨开慧纪念馆增强融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以智能化提升湘女文化的内容品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流行元素有机融合,使观众与红色文化主题的展示内容形成深层次精神共鸣,让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具备更强吸引力,实现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创新存储。湖南日报社2023年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文学里的村庄》,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形式,在“报、网、端、微”立体式全媒呈现,既有“能量”更有“流量”,吸引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接受习惯的受众。

  应依托不断发展的融媒体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使其历久弥新,充分呈现出文化之韵、人情之味、艺术之美。

  推行可视化展示。应广泛利用融媒体技术,在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中融入声音、图片、文字、动画、影视等多种现代媒体元素,以突破传统技术限制和空间隔阂,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形象化呈现,更便于受众感知和理解。比如一套甲骨文手机表情包可将古老而厚重的文化记忆“复制”到现代生活中,让独特的传统文化符号与网络流行词汇产生无缝对接,从而成为斗图圈的“新宠”;湖南开发的一批以《关公战长沙》《寻楚记》为代表的可视化体验产品,准确、高效、唯美地展现了湖湘文化。

  营造沉浸式体验。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价值为核心,将其与数字化叙事融合,配以多种融媒体技术营造真实的全身心感知氛围,能更好表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比如数智博物馆举办的“云展览”、国家博物馆推出的数智人,可以带领受众与文物“对话”,让受众置身古代街头店铺,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古人生活,通过尝试手工制作探索技艺传承,在人机互融、虚实同构中激活历史文化。韶山《最忆韶山冲》、张家界《天门狐仙》、长沙方特东方神画等大型(室内)舞台剧、山水实景演出、主题乐园等,策划推出大量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沉浸式夜游,营造了科技感十足的沉浸式氛围、丰富的现场体验,有利于受众在交互式、沉浸式体验中品味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实现文明的传承。

  当前,日新月异的融媒体在打破地域和时空局限、拓展传播新路径、激发创作新思路等方面,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新机遇、促成更多质的飞跃。

  向相关领域跨界发展。利用融媒体手段加强文化创意、打破行业边界,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相关领域要素跨界融合,不仅能拓展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空间,还能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质、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比如央视推出的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以现代流行音乐对古典诗词进行全新演绎,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湖南日报社策划的融媒体报道《楹联里的湖南》,以“楹联”为切入口,激发了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与“校友回湘”协同推进。湖湘大地文脉绵延,涵养了一批又一批活跃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国家栋梁、社会中坚。近日,湖南发布《推进“校友回湘” 促进湖南高质量发展倡议书》,呼唤校友回湘促进湖南经济再上新台阶、创新再添新动能、环境再增新支撑。融媒体的交互性,能助力各行各业回湘校友传播各地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地缘文化、艺术文化、饮食文化、营商文化等,进而萃取文化精华、展现文化魅力、延续文化基因,促进了区域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融媒体的深入变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现代条件,也可为其跨越国界的传播提供科技支持。

  构建文化传播矩阵。着力构建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三微一端”网络传播“矩阵”,广泛运用云平台、全网互动直播、机器人、无人机、智能采编分发、AR、VR、沉浸式引导等技术,探究世界各国公众文化需求,加强精准传播、互动分享服务,大力宣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最新动态,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关注度和影响力。湖南日报社推出的《今年我10岁》系列短视频报道,以“10年·10人·10岁”的时代概念作引领,向受众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之后朝气蓬勃、硕果累累的新时代宏伟画卷:大国崛起、日新月异、奋斗不息、幸福洋溢。

  搭建文化传播平台。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等中国语言文化推广机构作用,通过举办“汉语桥”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外国友人学习汉语,邀请各国师生来华访问;通过实施“新汉学计划”,吸收各国青年才俊来中国学习、深入了解感悟中国文化魅力;通过打造“现象级”融媒体产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湘派电视理论片《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既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朝着建设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不懈努力,奏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和声。在湖南日报社推出的《出海记·走进非洲》大型国际传播报道中,首次踏访非洲热土的12名记者触摸新丝路的脉动、讲述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行动的故事、展示中非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受到国内外受众广泛好评。

  【作者均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吉首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危机管理视阈下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研究”(21B15)阶段性成果】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跟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8 门徒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