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分析化学 名词解释
时间:2023-10-04 21:54 点击次数:83

  1.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相关理论的一门科学。

  2.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的任务是鉴定试样由哪些元素、离子、基团或化合物组成,即确定物质的组成。

  3.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的任务是测定试样中某一或某些组分的量。

  4.结构分析(structual analysis)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晶体结构。

  5.形态分析(speciation analysis)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价态、晶态、结合态等存在状态及其含量。

  6.化学分析(chemical analysis)是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确定被测物质的组成及其含量的分析方法。

  7.仪器分析(instrumental analysis)是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使用较特殊仪器进行分析的方法。

  8.物理分析法(physical analysis)是根据物质的某种物理性质,不经化学反应,直接进行定性、定量、结构和形态分析的方法。

  9.准确度(accuracy)是指测量值与线.误差是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值,是衡量准确度的指标。

  11.标准值即采用可靠的分析方法,在不同的实验室,由不同的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进行反复多次测定,然后将大量测定数据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而求得的测量值,这种通过高精度测量而获得的更加接近真值的值称为标准值。

  13.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

  14.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

  17.仪器或制剂误差是由于实验仪器所给数据不正确或试剂不合格所引起的误差。

  18.操作误差是由于操作者的主观原因在实验过程中所作的不正确判断而引起的误差。

  20.精密度(precision)是平行测量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

  21.偏差(deviation,d)单个测量值于测量平均值之差称为偏差。

  22.平均偏差(average deviation)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偏差。

  23.相对平均偏差(relative average deviation)平均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称为相对平均偏差。

  26.重复性(repeatability)系指在同样操作条件下,在较短时间内,由同一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所得结果的接近程度。

  27.中间精密度(intermediate precision)系指在同一实验室内,由于某些试验条件改变,如时间、分析人员、仪器设备等,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

  28.重现性(reproducibility)系指在不同的实验室之间,由不同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

  30.回收率是加入纯品后的测的量与加入之前的量的差值与纯品加入量的比值。

  31.空白实验(blank test)系在不加入试样的情况下,按与测定试样相同的条件的和步骤进行的分析实验。

  32.有效数字(significant figure)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能测量到的数字。

  33.置信限(confidence limit)先选定一个置信水平P,并在总体平均值估计值x的两端各定出一个界限,称为置信限。两个置信限之间的区间称为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34.F检验(F test)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偏差的平方),以确定他们的精密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35.滴定分析法(titrimetry)是将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为止,然后根据所加标准溶液的浓度和体积计算出被测物质的含量的分析方法。

  36.滴定(titration)是将被测物质溶液置于锥形瓶中,然后将标准溶液通过滴定管逐滴加到被测物质溶液中进行测定的过程。

  37.化学计量点(stoichiometric point)是当加入的滴定剂的量与被滴定物的量之间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时的点。

  39.滴定终点(titration end point)滴定进行到指示剂颜色明显改变即停止,这一指示剂的变色点称为滴定终点。

  40.滴定误差(titration error,TE)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往往不完全一致,由这种不一致造成的误差称为滴定终点误差。

  41.滴定突跃:在计量点前后±0.1%范围内,被测溶液浓度及其相关参数发生了急剧变化,称为滴定突跃。

  42.直接滴定(direct titration)是用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被测物质的方法。

  43.返滴定(back titration)先准确加入过量标准溶液,使与试液中的被测物质进行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标准溶液的滴定方式。

  44.置换滴定(replacement titration)用适当试剂与被测组分反应,使其定量地置换为另一种物质,再用适当的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物质的滴定方法。

  46.基准物质(primary standard)是用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标准溶液浓度的物质。

  47.标准溶液(standard solution)是具有准确已知浓度的试剂溶液。

  48.物质的量浓度(concentration)是指单位体积标准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49.滴定度(titer)是指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g或mg)。

  51.平衡浓度(equilibrium molarity)是在平衡状态时溶液中溶质各型体的浓度。

  52.分布系数(distribution fraction)是溶液中某型体的平衡浓度在溶质总浓度中所占的分数。

  53.质量平衡(mass balance)是在平衡状态下某一组分的分析浓度等于该组分各种型体的平衡浓度之和的关系。

  54.电荷平衡(charge balance)处于平衡状态的水溶液是电中性的,也就是溶液中荷正电质点所带正电荷的总数等于荷负电质点所带负电荷的总数,这种关系称为电荷平衡。

  55.质子平衡(proton balance)当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失去的质子数与碱得到的质子数相等,这种关系称为质子平衡。

  56.酸碱滴定法(acid-base titration)是以质子转移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法。

  57.两性物质(amphoteric substance)系在溶液中既可得到质子又可失去质子的物质。

  58.缓冲溶液(buffer solution)是一种能对溶液的酸度起稳定作用的溶液。

  59.酸碱指示剂(acid-base indicator)是一类有机弱碱或弱酸,他们的共轭酸碱对有不同结构,因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60.甲基橙(methyl orange,MO)是一种双色指示剂,其结构为有机弱碱。

  61.酚酞(phenolphthalein,PP)是一种单色指示剂,其结构为有机弱酸。

  62.滴定常数(titration constant)是滴定反应的平衡常数,反映了滴定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

  63.凯氏定氮法:在催化剂存在下,将蛋白质、生物碱及其他有机样品用浓硫酸煮沸分解,并将氮转化为铵盐,然后按蒸馏法进行测定。

  64.蒸馏法:在铵盐中加入过量的NaOH,加热煮沸将氨气蒸出后,用过量的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吸收,过量的酸用NaOH标准溶液回滴定。

  66.质子溶剂(protonic solvent)是能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溶剂,其特点是在溶剂分子间有质子转移。

  67.酸性溶剂(acid solvent)给出质子能力较强的溶剂,适于作为滴定弱碱性物质的介质,常用的有冰醋酸、丙酸等。

  68.碱性溶剂(basic solvent)接受质子能力较强的溶剂,适于作为滴定弱酸性物质的介质,常用的有二甲基甲酰胺、乙二胺、乙醇胺等。

  69.两性溶剂(amphototeric solvent)是既接受质子又易给出质子的溶剂,又称为中性溶剂,其酸碱性与水相似。

  70.无质子溶剂(aprotic solvent)是分子中无质子转移的溶剂。

  71.偶极亲质子溶剂:分子中无转移性质子,与水比较几乎无酸性,亦无两性特征,但却有较弱的接受质子倾向和程度不同的成氢键能力。

  73.均化效应(leveling effect)能将各种不同强度的酸(或碱)均化到溶剂化质子(或溶剂阴离子)水平的效应。

  76.配位效应(complex effect)是其他配位剂L与M发生副反应,使金属离子M与配位剂Y进行主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

  77.金属指示剂(metal ion indicator)在配位滴定,通常利用一种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配合物的有机染料显色剂,来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这种显色剂称为金属离子指示剂。

  79.条件电位(conditional potential)是指在一定介质条件下,电对的氧化态与还原态的分析浓度均为1mol/l或它们的分析浓度比为1时的实际电位。

  80.盐效应系指溶液中电解质浓度对条件电位的影响作用。电解质浓度的变化可以改变溶液中的离子强度,从而改变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活度系数。

  83.自动催化反应(autocatalysis)系指由生成物本身起催化作用的反应。

  84.自身指示剂(self indicator)系指标准溶液或被滴定物质本身就具有很深的颜色,而滴定产物无色或颜色很浅,滴定时不用另加指示剂的物质。

  85.特殊指示剂(specific indicator)系指本身并无氧化还原性质,但它能与氧化剂或还原剂作用产生特殊可逆的颜色变化以指示滴定终点的物质。

  86.氧化还原指示剂(oxidation-reduction indicator)系指本身是弱氧化剂或弱还原剂,它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具有不同的颜色,在滴定过程中因被氧化或还原而发生颜色的变化来指示终点。

  87.外指示剂(outside indicator)系指本身具有氧化还原性,能与标准溶液或被测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不能加入被测溶液中,只能在接近化学计量点时,用玻璃棒蘸取被滴定的溶液在外面与起作用,根据颜色变化来判断滴定终点的物质。

  88.不可逆指示剂(irreversible indicator)系指与微量标准溶液作用,可发生不可逆的颜色变化,从而指示滴定终点的物质。

  90.亚硝酸钠法是以亚硝酸钠为标准溶液,利用亚硝酸钠与有机胺类物质发生重氮化反应或亚硝基化反应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91.重氮化反应(diazotization reaction)系指芳伯胺类化合物在酸性介质中与亚硝酸钠发生反应生成芳伯胺的重氮盐的反应。

  92.亚硝基化滴定法(nitrozation titration)系指用亚硝酸钠滴定芳伯胺类化合物的反应。

  98.银量法(argentimetry)是利用生成难溶性银盐来进行测定的方法。

  100.沉淀法(precipitation method)是利用沉淀反应使待测组分以难溶化合物的形式沉淀出来。

  101.挥发法(volatilization method)是利用物质的挥发性质,通过加热或其他方法使被测物组分从试样中挥发逸出。

  102.萃取法(extraction method)是利用被测组分与其他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使被测组分从试样中定量转移至提取剂中而与其他组分分离。

  103.沉淀形式(precipitation form)向试样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使被测组分沉淀出来,所得的化学组成称为沉淀形式。

  104.称量形式(weighing form)将沉淀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之后得到称量形式。

  105.同离子效应(common ion effect)是当沉淀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加适量构晶离子的浓度使难溶盐溶解度降低的现象。

  106.酸效应(acid effect)是溶液的酸度改变使难溶盐溶解度改变的现象。

  107.配位效应(complex effect)是当溶液中存在能与金属离子生成可溶性配合物的配位剂时,使难溶性盐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108.盐效应(salt effect)是指难溶性盐溶解度随溶液中离子强度增大而增加的现象。

  109.水解作用是指由于沉淀构晶离子发生水解,使难溶性盐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110.胶溶作用是指在进行无定形沉淀反应时,极易形成胶体溶液,甚至已经凝集的胶体沉淀还会重新转变为胶体溶液的现象。

  111.共沉淀(coprecipitation)是当某种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时,溶液中共存的可溶性杂质也夹杂在该沉淀中一起析出的现象。

  113.混晶共沉淀(mixed crystal coprecipitation)是如果被吸附的杂质与沉淀具有相同的晶格、相同的电荷或离子半径,杂质离子可进入晶格排列引起的共沉淀。

  114.包埋共沉淀(occlusion coprecipitation)是由于沉淀形成速度快,吸附在沉淀表面逐渐沉积出来的现象。

  115.后沉淀(postprecipitation)是在沉淀析出后,溶液中本来不能析出沉淀的组分,也在沉淀表面逐渐沉积出来的现象。

  117.直接挥发法是利用加热等方法使试样中挥发性组分直接逸出,用适宜的吸收剂将其全部吸收,根据吸收剂重量的增加来计算该组分含量的方法。

  118.间接挥发法是利用加热等方法使试样中挥发性组分逸出以后,称量其残渣,根据会发前后试样质量的差值来计算挥发组分的含量。

  124.电化学(electrochemistry)是将电学与化学有机结合并研究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25.电化学分析(electrochemistry analysis)是依据电化学原理和物质的电化学性质建立的一类分析方法,即以试样溶液和适当电极构成化学电池,根据电化学参数的强度或变化对被测组分进行分析的方法。

  126.电位法(potentiometry)是根据原电池的电动势,以确定待测物含量的分析方法。

  127.电解法(eletrolytic method)是根据通电时,待测物在电池电极上发生定量作用的性质以确定待测物含量的分析方法。

  128.电导法(conductometry)是根据测量溶液的电导或电导改变以确定待测物含量的分析方法。

  129.伏安法(voltammetry)是根据电解过程中电流和电位变化曲线,对待测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130.原电池(galvanic cell)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131.电解池(eletrolutic cell)是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只在有外加电压的情况下,电极反应才能进行。

  132.液接电位(liquid-junction potential)是在组成不同或组成相同而浓度不同的两个电解质溶液接触界面所产生的电位差。

  133.指示电极(indicator electrode)是电极电位值随被测离子的活度变化而改变的一类电极。

  135.膜电极(membrane electrode)是以固体膜或液体膜为传感器,对溶液中某特定离子产生选择性响应的电极。

  136.参比电极(reference electrode)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电位值不随溶液组成和浓度变化保持基本恒定的电极。

  137.碱差也称钠差,是指用pH玻璃电极测定pH9的溶液时,测得的pH偏低,产生负误差。

  138.酸差是指用pH玻璃电极测定pH1的强酸或盐溶液浓度较大的溶液时,测得的pH偏高,产生正误差。

  139.复合pH电极(combination pH electrode)是将玻璃电极和参比电极组合在一起,构成单一电极体。

  140.原电极(primary electrode)亦称基本电极,是指直接测定有关离子活(浓)度的离子选择电极。

  141.晶体电极(crystalline electrode)是指由难溶盐单晶、多晶或混晶化合物均匀混合制成的一类膜电极。

  142.非晶体电极(noncrystalline electrode)是指电极膜由非晶体活性化合物均匀分布在惰性支持体上制成的一类电极。

  143.气敏电极(gas-sensing electrode)是一种气体传感器,是在原电极敏感膜上覆盖一层透气薄膜,将原电极与待测试液隔开,在透气薄膜与原电极之间充有一定组成的溶液。

  144.酶电极(enzyme electrode)是利用酶在生化反应中高选择性的催化作用使生物大分子迅速分解或氧化,催化反应的产物可由相应的离子选择电极检测。

  145.电位滴定法(potentiometry titration)是根据在滴定过程中电池电动势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的一类滴定分析方法。

  146.永停滴定法(dead-stop titration)是根据滴定过程中电流的变化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

  147.光学分析法(optical analysis)是基于检测物质受能量激发后产生的电磁辐射或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后发生的信号变化以获得物质的组成、含量和结构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

  148.光是一种电磁辐射,是一种以巨大速度通过空间而不需要任何物质作为传播媒介的光子流,它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

  152.发射是粒子吸收能量后,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粒子不稳定,在短暂时间内从激发态跃迁回至基态,并以电磁辐射的形式释放出多余能量的过程。

  154.折射和反射:当电磁辐射从介质1照射到介质2的界面时,一部分电磁辐射在界面上改变方向返回介质1,称为电磁辐射的反射;另一部分电磁辐射则改变方向,以一定的折射角度进入介质2,此反应称为电磁辐射的折射。

  155.干涉和衍射:在一定条件下电磁波会相互作用,当其叠加时,将产生一个强度视各电磁波的相位而定的加强或减弱的合成波,称为干涉。当两个波长的相位差180°时,发生最大相消干涉。当两个波同相位时,则发生最大相长干涉。电磁波绕过障碍物或通过狭缝时,以180°的角度向外辐射,波前进的方向发生弯曲,此现象称为衍射。

  156.光谱(spectrum)系指当物质与外界能量相互作用时,物质内部发生能级跃迁,记录由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辐射能强度随波长的变化,所得图谱。

  157.利用物质的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称为光谱分析法(spectroscopic analysis)。

  158.原子光谱法(atomic spectroscopy)是以测量气态原子(或离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原子光谱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159.分子光谱法(molecular spectroscopy)是基于物质分子与电子辐射作用时,分子内部发生了量子化的能级跃迁,测量由此发生的反射、吸收或散射辐射的波长和强度而进行分析的方法。

  160.吸收(absorption)光谱是物质吸收相应的辐射能而产生的光谱。

  161.发射(emission)光谱法是指构成物质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受到辐射能、热能、电能或化学能的激发跃迁到激发态后,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以辐射的方式释放能量而产生的光谱。

  162.分光光度计(spectrophotometer)是研究吸收或发射的电磁辐射强度和波长关系的仪器。

  163.连续光源(continuous source)是指在较宽的波长范围内发射强度平稳的具有连续光谱的光源。

  167.光栅(grating)是一种在高度抛光的表面上刻有许多等宽度、等距离的平行条痕狭缝的色散元件。

  168.声光可调谐滤光器(acousto-optic tunable filter,AOTF)是通过施加在各向异性晶体上的射频频率改变,使入射光进行衍射从而得到特定波长的单色光的微型窄带可调滤光器。

  169.滤光器是最简单的分光器件,它只能分离出一个波长带或只能保证消除给定波长以上或以下的所有辐射。

  170.狭缝(slit)由两片经过精密加工,且具有锐利边缘的金属片组成,其两边必须保持相互平行,并处于同一平面。

  171.准直镜是以狭缝为焦点的聚光镜,将进入进口狭缝的发散光变成平行光。

  172.紫外-可见光光度法(ultraviolte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UV-Vis)又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基于物质分子对紫外-可见光区(200-760nm)辐射的吸收特性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173.吸收光谱(absorption spectrum)又称吸收曲线,是以波长 (nm)为横坐标,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所绘制的曲线.吸收峰(absorption peak)曲线上吸光度最大的地方,它所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

  175.谷(absorption valley)峰与峰之间吸光度最小的部位,该处的波长称为最小吸收波长。

  176.肩峰(shoulder peak)在一个吸收峰旁边产生的一个曲折。

  177.末端吸收(end absorption)只在图谱短波端呈现强吸收而不形成峰形的部分。

  178.生色团(chromophore)是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 或 跃迁的基团,即能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原子基团。

  179.助色团(auxochrome)是指含有非键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当它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能使该生色团或饱和烃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的基团。

  180.红移(red shift)是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以及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181.蓝移(blue shift)是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时或受溶剂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182.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由于化合物结构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增加称增色效应或浓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减弱称减色效应或淡色效应。

  183.强带(strong band)和弱带(weak band):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摩尔吸光系数值 大于 的吸收带称为强带; 小于 的称为弱带。

  184.吸收带(absorption band)是说明吸收峰在紫外-可见光谱中的位置。

  185.电荷吸收转移带指的是许多无机物和某些有机物混合而得的分子配合物,在外来辐射激发下强烈地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从而获得的可见或紫外吸收带。

  186.配位体场吸收带指的是过渡金属水合离子与显色剂所形成的配合物,吸收适当波长的可见光,从而获得的吸收带。

  189.溶剂效应:改变溶剂的极性除影响吸收峰的位置外,还影响吸收强度及光谱形状。

  190.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 law)是吸收光度法的基本定律,是描述物质对单色光吸收的强弱与吸光物质的浓度和厚度间关系的定律,是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分析的依据和基础。

  191.吸光系数(absorptivity)是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及单位厚度时的吸光度。

  192.摩尔吸光系数是指在一定波长时,溶液浓度为1mol/l,厚度为1cm的吸光度。

  193.百分吸光度数是指在一定波长时,100ml溶液中含被测物质1g、厚度为1cm的吸光度。

  194.杂散光(stray light)系指从分光器得到的单色光中,还有一些不在谱带宽度范围内与所需波长相隔较远的光。

  195.暗噪声(dark noise)是光电检测器或热检测器与放大电路等各部件的不确定性引起的。

  196.散粒噪声(single shot noise)光敏元件光照射时电子时一个一个地受激发而迁移地。

  199.检测器是一种光电转换元件,是检测单色光通过溶液被吸收后透射光的强度,并把这种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装置。

  200.光电管是由一个阳极和一个光敏阴极组成的真空二极管,阴极表面镀有碱金属或碱金属氧化物等光敏材料。

  201.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有些物质受到光照射时,除吸收某种波长的光之外,还会发射出比原来所吸收的波长更长的光的现象。

  202.荧光(fluorescence)是物质分子接受光子能量被激发后,从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基态时发射出的光。

  203.荧光分析法(fluorometry)是根据物质的荧光谱线特性及其强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204.振动弛豫(vibrational relaxation)是处于激发态各振动能级的分子通过与溶剂分子的碰撞而将部分振动能量传递给溶剂分子,其电子则返回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过程。

  205.内部能量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简称内转换,是当两个电子激发态之间的能量相差较小以致其振动能级有重叠时,受激分子常由高分子能级以无辐射方式转移至低电子能级的过程。

  206.荧光发射(fluorescence emission)无论分子最初处于哪一个激发单重态,通过内转换及振动弛豫,均可返回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再以辐射形式发射光量子而返回至基态的任一振动能级上,这时发射的光量子称为荧光。

  207.外部能量转换(external conversion)简称外转换,是溶液中的激发态分子与溶剂分子或与其他溶质分子之间相互碰撞而失去能量,并以热能的形式释放能量的过程。

  208.体系间跨越(inter system crossing)是处于激发态分子的电子发生自旋反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性发生变化的过程。

  209.磷光发射(phosphorescence emission)经过体系间跨越的分子再通过振动弛豫降至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分子在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可以存活一段时间,然后返回至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而发出光辐射,这种光辐射称为磷光。

  210.激发光谱(excitation spectrum)表示不同激发波长的辐射引起物质发射某一波长荧光的相对强度。

  211.荧光寿命(fluorescence life time)是当除去激发光源后,分子的荧光强度降低到最大荧光强度的1/e所需的时间。

  213.散射光(scattering light)当一束平行单色光照射在液体样品上时,大部分光线透过溶液,小部分由于光子和物质分子相碰撞,使光子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而向不同角度散射,这种光称为散射光。

  214.瑞利散射光(Rayleigh scattering light)光子和物质分子发生弹性碰撞时,不发生能量的交换,仅仅使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这种散射光称为瑞利散射光。

  215.拉曼散射光(Raman scattering light)光子和物质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时,在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同时,光子与物质发生能量的交换,光子把部分能量转移给物质分子或从物质分子获得部分能量,而发射出比入射光稍长或稍短的光,这种光称为拉曼散射光。

  216.红外吸收光谱法(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是以连续波长的红外光为光源照射样品,引起分子振动能级之间跃迁,而产生红外吸收光谱,根据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的方法。

  221.面外弯曲运动(out-of-plane bending vibration)在垂直于由几个原子所构成的平面的方向上进行的弯曲振动。

  222.变形振动(deformation vibration)多个化学键端的原子相对于分子的其余部分的弯曲振动。

  225.非红外活性振动系指当振动过程中分子的瞬间偶极矩不发生变化时,不产生红外光的吸收的现象。

  226.基频峰是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由振动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时,产生的吸收峰。

  227.泛频峰时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后,分子振动能级由基态跃迁至第二激发态,第三激发态等产生的吸收峰。

  228.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由于取代基团的吸电子作用,使被取代基团周围电子云密度降低,吸收峰向高频方向移动。

  229.共轭效应(conjugative effect):由于共轭效应的存在使吸收峰向低频方向移动。

  230.空间效应(steric effect):由于空间作用的影响,基团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振动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231.环张力效应(ring effect):由于环张力的影响,环状化合物吸收频率比同碳链状化合物吸收频率高。

  232.互变异构效应(tautomerism effect):分子存在互变异构现象时,在其红外吸收光谱上能观察到各种异构体的吸收峰且峰位也将发生移动。

  233.氢键效应(hydrogen bond effect):氢键的形成使形成氢键基团的伸缩振动频率明显的向低频方向移动且峰变宽,吸收强度增强。

  234.费米共振效应(fermi resonance effect):是由频率相近的基频峰和泛频峰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使泛频峰的强度增加或发生分裂。

  235.振动偶合效应(vibrational coupling effect):指分子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基团靠得很近时,相同基团之间发生偶合,使其相应特征吸收峰发生分裂。

  236.物态效应:同一化合物在不同的聚集状态下,红外吸收频率和强度都会发生变化。

  237.溶剂效应:溶剂的极性基团随溶剂极性的增大,伸缩振动频率降低,峰强增加。

  239.指纹区:红外光谱指纹区吸收峰的特征性强,可用于区别不同化合物结构上的微小差异。

  241.相关峰(correlation band)是一组具有相互依存和佐证关系的吸收峰。

  242.红外光谱仪(infrared spectrophotometer)由辐射源、吸收池、单色器、检测器及记录仪等部件组成。

  243.辐射源:凡是能发射连续波长的红外线,且发散度小,寿命长的物体均可作为红外光源。

  244.硅碳棒(globar):由碳化硅烧结制成的实心棒,一般工作温度为1200-1500℃。

  245.能斯特灯(Nernst glower):由氧化锆、氧化钍、氧化钇等的混合物烧结而成,工作温度在1800℃左右。

  246.分辨率是指在某波数或波长处恰能分开两个吸收峰的相对波数差或相对波长差,通常多用波长差来表示。

  248.波数重复性是指多次重复测量同一样品的同一吸收峰波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249.压片法是测定固体样品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将试样和KBr粉末置于玛瑙乳钵中研匀,装入压片模具制备KBr样品。

  250.糊膏法将固体试样研细后分散在与其折射率相近的液体介质中研磨成均匀糊剂,取适量供试品糊剂夹于两块空白KBr片中,测定红外吸收光谱。

  252.液体池法:将供试品溶解在适当溶剂中制成浓度为1%-10%的溶液,置于装有页岩窗片的液体池中,并以溶剂作空白,测定红外光谱。

  253.夹片法即将液体试样滴在一片KBr窗片上,用另一片KBr窗片夹住后测定。

  25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AAS)是基于蒸气中的基态原子对特征电磁辐射的吸收来测定试样中元素含量的方法。

  255.光谱项(spectral term):原子光谱是由原子外层的价电子在不同能级跃迁而产生的,整个原子的运动状态用量子数来描述,这就是光谱项。

  256.共振线(resonance line)是原子在基态与激发态之间跃迁产生的谱线.吸收线的半宽度(half width)是K /2处所对应的谱线轮廓上两点间的频率差。

  258.自然宽度(natural width)是在无外界田间影响下,谱线.多普勒变宽(Doppler broadening)是由无规则热运动产生的变宽,所以又称热变宽。

  260.压力变宽(pressure broadening)是由于吸光原子与蒸气中其他粒子(分子、原子、离子和电子)间相互碰撞而引起能级的微小变化,使发射或吸收的光量子频率改变而导致的变宽。

  261.赫鲁兹马克变宽(Holtsmark broadening)又称共振变宽,是被测元素激发态原子与基态原子间碰撞引起的谱线变宽,它随被测元素原子蒸气浓度增加而增加。

  262.劳伦茨变宽(lorentz broadening)是被测元素原子与其他粒子相互碰撞而引起的谱线.峰值吸收法(peak absorption)是直接测量吸收线轮廓的中心频率或中心波长所对应的峰值吸收度数K ,来确定蒸气中的原子浓度。

  264.锐线光源(narrow-line source)光源的作用是发射被测元素基态原子所吸收的特征共振线,故称为锐线.空心阴极灯(hollow cathode lamp,HCL)是最常用的锐线光源。是一种低压气体放电管,主要有一个阳极(钨棒)和一个空心圆筒形阴极(由被测元素的金属或合金化合物构成)。

  266.原子化器(atomizer)的作用是提供能量,使试样干燥、蒸发并使被测元素转化为气态的基态原子。

  267.火焰原子化器(flame atomizer)由化学火焰提供能量,使被测元素原子化。

  268.雾化器(nebulizer)的作用是将试液变成高度分散的雾状形式。

  269.燃烧器(burner)的作用是产生火焰,将被测物质分解为基态原子。

  270.石墨炉原子化器(graphite furnace atomizer)是一种电加热器,利用电能加热盛放试样的石墨容器,使之达到高温以实现试样溶液中被测元素形成基态原子。

  272.冷蒸气原子发生器(cold atom atomizer)由冷蒸气发生器和石英吸收池组成,专门用于汞的测定。

  273.电离干扰(ionization interference)是由于被测元素在原子化过程中发生电离,使参与吸收的基态原子数减少而造成吸光度下降的现象。

  274.基体干扰(matrix interference)即物理干扰,是指试样在处理、转移、蒸发和原子化过程中,由于试样物理特性的变化而引起吸光度下降的现象。

  275.光学干扰(optical interference)是指原子光谱对分析线.光谱线干扰是指在所选光谱通带内,被测试样中共存元素的吸收线与被测元素的分析线相近而产生的干扰,使分析结果偏高。

  277.非吸收线干扰是一种背景吸收(background absorption)。它是指原子化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分子、氧化物、盐类等对共振线的吸收及微小固体颗粒使光散射而引起的干扰。

  (1)临近线背景吸收法是用分析线测量原子吸收与背景吸收的总吸光度,再选一条与分析线相近的非吸收线,测得背景吸收。

  (2)连续光源法是用氘灯与锐线光源,采用双光束外光路,斩光器是入射强度相等的两灯发出的光辐射交替的通过原子化器,用锐线光源测定的吸光度值为原子吸收和背景吸收的总吸光度值,而用氘灯测定的仅为背景吸收,两者之差即是经过背景校正后的被测定元素的吸光度值。

  279.化学干扰(chemical interference)是指在溶液或气相中,由于被测元素与其他共存组分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被测组分化合物的离解和原子化的现象。

  280.灵敏度为在一定浓度时,测量值的增量与相应的被测元素浓度增量之比。

  282.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存在着不同能级,当用一定频率的射频照射分子时,可引起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即产生核磁共振。

  283.核磁矩(nuclear magnetic moment):自旋运动的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动量P,同时也具有自旋感应产生的核磁矩。

  285.拉莫尔进动(Larmor precession):在磁场中,氢核的核磁矩与外磁场成一定的角度,核一方面在绕自旋轴自旋,同时又由于自旋轴与外磁场成一定的角度,所以自旋的核收到一个外力矩的作用,使得氢核在自旋的同时还绕顺磁方向的一个假象轴回旋进动,称为拉莫尔进动。

  286.弛豫(relaxation)通过无辐射的释放能量途径,核从高能态回到低能态的过程。

  287.自旋-晶格弛豫(spin-lattice relaxation)也称为纵向弛豫(longitudinal relaxation)处于高能态的核自旋体将能量传递给周围环境(晶格或溶剂),恢复到低能态的过程。

  288.自旋-自旋弛豫(spin-spin relaxation)也称为横向弛豫(transverse relaxation)自旋体系内处于高能态的自旋核将能量传递给临近低能态同类磁性核的过程。

  289.连续波(continuous wave,CW)是指射频的频率或外磁场的强度是连续变化的,即进行连续扫描,一直到被观测的核依次被激发发生核磁共振。

  290.屏蔽效应(shielding)绕核电子在外加磁场的诱导下,产生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使原子核实受磁场强度稍有降低,这种核外电子及其他因素对抗外加磁场的现象称为屏蔽效应。

  291.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的共振频率(进动频率或吸收频率)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292.局部屏蔽效应(local shielding)是氢核核外成键电子云产生的抗磁屏蔽效应。

  293.磁向各异性(magnetic anisotropy)或称远程屏蔽效应(long range shielding effect)化学键尤其是Π键,因电子的流动将产生一个小的诱导磁场,并通过空间影响到近邻氢核。

  294.负屏蔽效应(deshielding effect)有的地方与外加磁场方向一致,将使外加磁场强度增加,使该处氢核共振峰向低磁场方向移动。

  295.正屏蔽效应(shielding effect)有的地方则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将使外加磁场强度减弱,使该处氢核共振峰向高磁场方向移动。

  296.自旋偶合(spin coupling)是核自旋产生的核磁矩间的相互干扰。

  297.自旋分裂(spin splitting)是由自旋偶合引起的共振峰分裂的现象。

  298.偶合常数:当自旋体系存在自旋偶合时,核磁共振谱线发生分裂。由分裂所产生的裂距反映了相互偶合作用的强弱,称为偶合常数。

  299.自旋系统(spin system)是分子中几个核相互发生自旋偶合作用的独立系统。

  300.化学等价(chemical equivalence)核:在核磁共振谱中,有相同化学环境的核具有相同的化学位移,这种有相同化学位移的核称为化学等价。

  301.磁等价(magnetic equivalence):分子中一组化学等价核(化学位移相同)与分子中的其他任何一个核都有相同强弱的偶合,则这组核为磁等价。

  302.质谱法(mass spectrometry,MS)是应用多种离子化技术将物质分子转化为气态离子,并按质荷比(m/z)大小进行分离并记录其信息,从而进行物质成分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303.质谱仪的基本组成包括真空系统、样品导入系统、离子源、质量分析器、离子检测系统、计算机控制及数据处理系统。

  304.离子源(ion source)又称电离源,其功能是将气态样品分子转化为离子,并对离子进行加速。

  306.快原子轰击(fast atom bombardment ionization source,FAB)源是利用原子枪或离子枪射出中性的原子或离子,由电场使Ar电离,离子枪产生高能量氩离子,氩离子进入充氩气电荷交换室,经电荷交换形成高能中性快速氩原子流,高速氩原子流撞击涂有样品的金属板,向样品分子转移能量,使样品离子化,引入质量分析器中进行分离。

  307.质量分析器(mass analyzer)依据不同方式将样品离子化按质荷比m/z分开,得到按质荷比大小顺序排列的质谱图。

  308.离子检测器(ion detector)的功能是接收由质量分析器分离的离子进行计数并转换成电信号放大输出,经计算机采集和处理,得到按不同质荷比m/z值排列和对应离子丰度的质谱图。

  309.分子离子:化合物分子通过某种电离方式,失去一个外层价电子而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分子离子。

  310.碎片离子:分子产生后可能具有较高的能量,将会通过进一步碎裂或重排而释放能量,碎裂后产生的离子称为碎片离子,碎片离子形成的峰称为碎片离子峰(fragment ion)。

  311.亚稳离子(metastable ion):质量为m1的离子离开离子源进入质量分析器,由于碰撞等原因,在飞行过程中进一步裂解失去中性碎片而形成低质量的离子,一部分能量被中性碎片带走,此时的离子比在离子源中形成的m2+离子能量小且不稳定,这种离子称为亚稳离子。

  312.同位素离子:有些元素具有一定自然丰度的同位素,所以在质谱图上出现一些M+1,M+2的峰,由这些同位素形成的离子峰称为同位素离子峰。

  313.均裂(homolytic cleavage)如果成键电子被两碎片各保留一个称为均裂。

  314.异裂(heterolytic cleavage)化学键开裂后,两个成键电子都归属于某一个碎片,称为异裂。

  316.重排开裂(rearrangement cleavage)质谱中某些离子通过断裂两个或两个以上化学键重新排列而成,这种裂解称为重排开裂。

  317.色谱分析法简称色谱法(chromatography),是利用物质在作相对运动的两相之间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过程而产生的差速迁移,从而实现混合组分的分离分析的方法。

  318.柱色谱法(column chromatography)是将固定相装于柱管内,流动相通过重力或加压作用流经固定相。

  319.平面色谱法(planar chromatography)是将固定相涂布于平面的载板上或附着在纸纤维或基质膜上,流动相通过毛细或加压作用流经固定相。

  320.递流色谱法(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是将液体的固定相装入螺旋柱管内,流动相通过加压作用泵入做旋转运动的螺旋柱管内,与固定相形成逆向对流。

  321.基线(base line)仅有流动相通过检测器时,所得到的流出曲线.色谱峰(peak)色谱流出曲线上的凸起部分称为色谱峰。

  323.峰高(peak height,h)色谱峰顶点与基线.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正态色谱流出曲线上两拐点间距离值之半称为标准差。

  326.峰宽(peak width,W)通过色谱峰两侧拐点作切线,在基线上所截得的距离称为峰宽,也称为基线.峰面积(peak area,A)色谱峰曲线与基线间包围的面积称为峰面积。

  328.分配系数(partition coefficient,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中达到分配平衡后,其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浓度之比称为分配系数。

  329.容量因子(capacity factor,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中达到分配平衡后,其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之比称为容量因子。

  330.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从进样到某组分在柱中出现浓度极大时的时间间隔,即从进样开始 到某组分的色谱峰顶点的时间间隔。

  331.死时间(dead time)不被固定相保留的组分从进样到其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时的时间间隔,称为死时间。

  332.调整保留时间(adjusted retention time)某组分由于与固定相发生作用而被固定相保留,比不被固定相保留的组分在色谱柱中多停留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

  333.保留体积(retention volume)从开始进样到某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时所需通过色谱柱的流动相体积。

  334.死体积(dead volume)由进样器至检测器的流路中未被固定相占有的空间体积称为死体积。

  335.调整保留体积(adjusted retention volume)由保留体积扣除死体积后的体积称为调整保留体积。

  336.保留指数(retention index)把组分的保留行为换算成相当于含有几个碳的正构烷烃的保留行为,通常是用与被测组分的保留时间相近的两个正构烷烃作为标准,来标定被测组分的保留指数。

  337.分离度(resolution,R)是描述相邻两组分在色谱柱中分离情况的参数。

  340.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样品组分离子对离子交换剂的亲和能力的差别,即选择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341.分子排阻色谱法也称为空间排阻色谱法(steric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根据被分离组分分子的线团尺寸不同,即渗透系数的不同而进行分离。分子排阻色谱法的固定相是多孔凝胶,故此法又称为凝胶色谱法(gel chromatography)。

  342.塔板理论(plate theory)把色谱柱看作一个有若干层塔板的分馏塔。被分离的混合物在每个塔板的间隔内,在相对移动的流动相与固定相间达到动态分配平衡。经过多次的平衡、转移,,各组分按分配系数大小顺序,依次流出色谱柱。

  343.涡流扩散(eddy diffusion)也称为多径扩散,,在填充色谱柱中,由于填料粒径大小不等,填充不均匀,使同一个组分的不同分子经过多个不同长度的途径流出色谱柱,结果使色谱峰展宽

  345.传质阻抗(mass transfer resistance):组分被流动相带入色谱柱后,通过两相界面进入固定相,并扩散至固定相内部,进而达到动态分配平衡。

  346.电雾式检测器(charged aerosol detector,CAD)它整合了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和质谱的相关元素,其响应信号只与化合物的量有关,与化合物的性质无关。

  347.微全分析系统(miniaturizated total analysis system)是目前分析化学的热点,它是将试样引入系统,预处理系统,分离系统和组分检测系统等集成化在一块芯片上。

  349.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将固定相均匀地涂布在玻璃板、塑料板或铝箔上形成厚薄均匀的薄层,在此薄层上进行混合组分分离的色谱法。

  350.纸色谱法(paper chromatography)以纸为载体,纸纤维上吸附的水为固定相,有机溶剂为流动相,根据被分离组分在水和有机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在色谱纸上产生差速迁移而得到分离的方法。

  351.薄层电泳法是带电荷的被分离物质在纸、醋酸纤维素、琼胶糖凝胶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等惰性支持体上,以不同速度向其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泳动,产生差速迁移而得到分离的方法。

  352.比移值(retardation factor)是在一定条件下,溶质移动距离与流动相移动距离之比。

  353.相对比移值(relative retardation factor)是在一定条件下,被测组分的比移值与参考物质比移值之比。

  357.硅胶是吸附薄层色谱中最常用的固定相。硅胶是多孔性无定形粉末,其表面带有硅醇基呈弱酸性

  360.杂质对照品比较法:配制一定浓度的试样溶液和规定限定浓度的杂质对照品溶液,在同一薄层板上展开,试样中杂质斑点颜色不得比杂质对照品斑点颜色深。

  361.主成分自身对照法:首先配制一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然后将其稀释一定倍数得到另一低浓度溶液,作为对照溶液。将试样溶液与多找溶液在同一薄层板上展开,试样溶液杂质斑点颜色不得比对照溶液主斑点颜色深。

  362.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是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方法,主要用于分离分析易挥发的物质。

  363.固定液(stationary liquid)一般是高沸点液体,在室温下呈固态或液态,在操作温度下为液态。

  369.交联或键合毛细管柱:将固定液通过化学反应键合于毛细管壁或载体上,或通过交联反应使固定液分子间交联成网状结构,可提高柱效,提高使用温度,减少柱流失。

  370.程序升温(temperature programming)即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按照一定的程序改变柱温,使不同沸点组分在合适温度下得到分离。

  371.分流进样(split injection)将液体试样注入进样器使其气化,并与载气均匀混合,然后让少量试样和载气进入色谱柱,大量的试样和载气放空。

  372.无分流进样(splitless injection)是指试样注入进样器后全部迁移进入毛细管柱进行分析。

  373.顶空气相色谱法(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HS-GC)是顶空技术与气相色谱法的联用方法,指取样品基质上方的气相部分进行分析,也称之为液上气相色谱分析。

  374.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高效固定相及高灵敏度检测器进行复杂样品分离分析的色谱方法。

  375.键合相(bonded phase):化学键合相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有机基团键合在载体表面构成的固定相。

  377.离子抑制色谱(ion suppression chromatography,ISC)加入少量弱酸、弱碱或缓冲溶液,调节流动相的pH,抑制有机弱酸、弱碱的离解,增加它与固定相的作用,以达到分离的目的。

  378.反相离子对色谱(RP-ion pair chromatography,IPC)是把离子对试剂加入到水流动相中,被分析的组分离子在流动相中与离子对试剂的反离子生成不荷电的中性离子对,从而增加组分与非极性固定相的作用,使组分的容量因子k增加,改善分离效果。

  379.手性色谱法(chiral chromatography)是利用手性固定相或手性流动相添加剂分离分析手性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的色谱法。

  380.亲和色谱法(affinity chromatography,AC)是利用或模拟生物分子之间的专一性作用,从复杂试样中分离和分析能产生专一性亲和作用的物质的一种色谱方法。

  381.十八烷基键合相(octadecylsilane,ODS)是最常用的键合相,它是由十八烷基硅烷试剂与硅胶表面的硅醇基经过多步反应合成的键合相。

  382.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借助于HPLC的理论及原理,利用小颗粒固定相(2微米)、非常低的系统体积及快速检测手段等技术,使分离、分析速度、检测灵敏度及色谱峰容量大大提高,从而全面提升了液相色谱的分离分析效能。

  383.电泳(electrophoresis)是电介质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向与其电性相反的方向迁移的现象。

  384.毛细管电泳法(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是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毛细管为分离通道,根据样品中各组分的电泳和分配行为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类分析技术。

  385.电渗(electroosmosis)是一种液体相对于带电管壁移动的现象。

  386.毛细管电色谱法(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CEC)是在毛细管内填充,内壁涂覆,键合或交联色谱固定相,以电渗流驱动流动相完成分离的微柱色谱技术。

  387.色谱联用分析法(hyphenated chromatography)是将两种色谱法或者将色谱法与质谱法、波谱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实现在线.直接导入型接口:色谱柱出口端通过一根毛细管直接插入质谱仪的离子源内,载气携带试样组分通过此接口进入离子源,由于载气为惰性气体,不会被离子化,试样组分则在离子源中形成带电荷离子,并在电场作用下加速向质量分析器运动,而载气因为不受电场作用影响,被真空泵抽走,满足离子源对线.全扫描(full scanning)质量分析器在设定的质量范围内快速地以固定时间间隔不断重复扫描数据采集模式称为全扫描。

  390.选择离子监测(selected ion monitoring)质量分析器对预先选定地一个或几个特征离子进行扫描的数据采集模式称为选择离子监测。

  391.电喷雾离子化(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试样溶液从最内层毛细管中喷出,毛细管外层套管中通入氮气作为雾化气,其作用是使喷出的液体分散成雾状液滴。

  392.选择反应监测(selected reaction monitoring,SRM)串联四极杆质谱仪的第一个质量分析器对特定前体离子进行扫描,第二个质量分析器对该前体离子通过CID产生的特定产物离子进行扫描的数据采集模式称为选择反应监测。

  393.产物离子扫描(product ion scanning)串联质谱仪的第一个质量分析器对特定前体离子进行扫描,第二个质量分析器对该前体离子通过CID产生的特定产物离子进行扫描的数据采集模式称为产物离子扫描。

  394.基质效应(matrix effects,ME)是指色谱分离中与被测物共流出的样品基质成分对被测物离子化过程的影响,即产生离子抑制或增强作用,进而影响分析的精密度和准确性。

  395.分析化学本质是一门计量科学,它发展、优化、应用量测过程,以获取化学内在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量测课题。

  396.实验设计与优化(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experiments)是研究如何有效地选择实验点,并通过实验点所得到的结果,采用信息分析获取最佳实验结果的实验点条件。

  398.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是建立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孟德尔的遗传学说基础上的算法。

  399.选择(select):是将当前一代群体中各个体适应度函数值按大小排序,选取一定数量大适值的最优解,作为下一代种群的父代个体。

  400.交叉(crossover):是指把两个父代个体进行基因交换重组而生成新个体的操作。

  401.变异(mutation)这一步模拟生物在自然遗传环境中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引起的基因突变。

  402.数据预处理(data preprocessing)包括所有为满足后期分析的要求,而对原始数据进行的前期优化过程。

  403.平滑(smoothing)是光谱分析数据预处理中一种常用的去噪声以及提高信噪比的方法。

  404.不等性方差噪声(heteroscedastic noise),即大小随分析信号而变化,在各个量测点上方差不同的量测噪声。

  405.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是将研究对象按内在规律分类的一门学科。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跟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8 门徒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