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张文斌:二十年磨一剑
时间:2023-08-01 13:18 点击次数:125

  近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开展的第七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交流活动的评选结果隆重揭晓,由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冶炼分公司(以下简称北方稀土冶炼分公司)张文斌团队完成的“万吨级轻稀土碳酸盐连续化生产工艺研究及产业化”项目成果,成为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开展七届以来内蒙古首个荣获“一等”的职工创新成果。

  湿法冶炼,是北方稀土冶炼分公司的主要工艺,而水和各种溶液,则是湿法冶炼的“血液”,一旦外流,对环境的影响巨大。

  稀土碳酸盐是制备稀土氧化物的前驱体,一直以来,传统的碳酸稀土沉淀工艺采用单一的碳酸氢铵沉淀剂,生产过程中全部为人工操作,恶劣的生产环境和高强度的劳动不仅使制造的稀土碳酸盐产品指标均一性差,而且单级沉淀工艺过程中多次反应、沉淀,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氯化铵废水,需要企业每年耗费大量资金处理。

  这个生产过程遇到的难题,一直记挂于在生产一线年,他萌生出一个念头:既然传统碳酸氢铵沉淀工艺存在这么多缺点,能不能把这个过程改为连续串级沉淀工艺……

  生产过程没有先例可以借鉴的,他们就自己开发;工艺设备没有符合要求的,他们就自己研发;工艺流程没有成熟的配比,他们就拿出空闲时间,一遍遍的调制、测试、记录配比数据,摸索出了一条溶液净化、在线浓密、连续过滤的连续化沉淀工艺。

  从2003年到2010年的小试(小量实验室试制阶段),到2010年到2013年的中试扩试(验证小试工艺是否成熟合理,研究工业化可行阶段),再到2013年到2016年的生产线建设投产,获得阶段性成功,张文斌团队不断攻坚克难,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让“血液”闭环、节水减排,是张文斌的绿色梦想。实验室小试、扩试、再到试生产,种子逐渐发芽、壮大。即便是寒冷的冬季,他也冒着严寒,探索混合沉淀剂在低温下的结晶指标。

  2015年是冶炼分公司(华美公司)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的攻坚之年。张文斌带领技术人员,经过连续几个月的辛勤努力,不断调整相关参数,优化操作,终于找到了最佳工艺条件,实现了降低碳沉工艺用水量、排水量的目标,攻克了废水除钙镁以及环保系统除垢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2016年,西骏废水处理项目投产,有大量氨水无法回用于沉淀生产线。张文斌带领大师工作室技术人员,研究采用混合沉淀剂制备稀土碳酸盐,实现了部分氨水能够回用于沉淀生产线,达到了部分氨氮循环利用的目的,缓解了氨水过剩的压力,解决了沉淀剂在冬季结晶的问题,为生产顺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张文斌30年沉迷于生产工艺的革新,醉心于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练出一套超乎常人的本领。长期在酸碱环境中工作,很多人说嗅觉开始退化,但张文斌的鼻子却异常灵敏,只要闻一闻气味,就能基本判断出沉淀液的PH值;只要扫一眼,即可辨别出溶解样品存在的问题。

  如今,在北方稀土冶炼分公司已经有6条万吨级规模的轻稀土碳酸盐连续自动化生产线,产能和设备利用率同过去相比提高了43%,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超1.1亿元,张文斌团队还在继续优化工艺,不断提高着设备利用率。

  “稀土碳酸盐连续化生产节能降碳技术”成功应用上线后,这柄稀土领域节能减排的“利剑”,表现出了优秀的“绿色属性”。

  张文斌团队成员徐占宇介绍说:“稀土碳酸盐连续化生产节能降碳技术实现了生产的绿色化、连续化、自动化,生产效率节节攀升,环保效益显著,每年减排二氧化碳50%以上、减排生产废水15%,减少生产用水66000立方米。如果这项技术能够推广至全行业,预计年可节约标准煤13.4万吨,到2030年预计二氧化碳减排量可达100万吨以上。”

  绿色效益还带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增长。改进后的沉淀工艺实现了氨资源的循环利用,解决了氨水过剩问题,保证了生产稳定顺行,产出的镧铈碳酸稀土、镨钕碳酸稀土粒度直接由原先的5微米至90微米,稳定到35微米至40微米,其品质之高,性能之稳,深受客户认可。而且生产所需职工也由原先的近400人,减少到如今的70多人,职工每年可减少碳酸氢铵搬运量30%。

  “稀土碳酸盐连续化生产节能降碳技术”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论文2篇。荣获首届包头市职工优秀创新成果一等奖。在2023工业绿色发展大会上,该项目成为稀土行业、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入围“原材料工业20大低碳技术”的项目。形成的技术成果已经在包钢灵芝稀土、甘肃稀土等大型稀土企业得到了成功应用,成果评价专家认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我是2008年开始参与项目,当时项目已经进入到小试的收尾部分。我们曾为了追求第一手,最严谨的数据,连续两个多月没有回家,将所有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团队成员徐占宇回忆道,“单级沉淀工艺是敞开式的生产线,一直涌出的刺鼻氨气不断冲击着每一个成员的身体和意志。”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大家常常会因为一个创新点、一个思路进行专业的讨论,面红耳赤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科学研究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地新起点。团队成员张永华说:“近期,我们优化了碳酸氢铵+氨水混合沉淀剂浓度配比,同时结合连续进料、连续产出的串级沉淀工艺,萃取生产线产出的氯化稀土溶液无需配制直接进入沉淀系统,进一步提高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与去年相比,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左右。”

  “我们团队中既有化学、物理化学、机械自动化等不同专业的成员,也有老中青不同年龄的成员,但工作起来,大家没有专业、职务之分,凡是对工作有益的思路、方法都可以讨论。”张文斌解释。

  自从张文斌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立足于解决项目遇到的实际问题,持续开展攻关研究。先后有30名左右的成员曾经参加到项目的研究中,除了目前还在工作室的13人,其余成员已经进入到北方稀土的各个部门。

  在张文斌大师的工作室里,挂着当初成立大师工作室的宣传栏,上面展示了张大师和7个徒弟、3名技术骨干,每一个徒弟都是张大师的得意门生。他们有的已经成为公司技术骨干,有的成为分管领导,从张大师门下走出去的徒弟们,都非常感谢当初张大师的悉心教导。

  大师工作室的试验台总是一尘不染,张大师是一个细心的人,总是教导徒弟们做完实验要认真收拾实验用具,物归原处、摆放整齐。他总是说好习惯要慢慢养成,通过不断积累才能迈向成功。

  2016年,张升强刚来到张文斌大师工作室时,对稀土化工操作一知半解。两年的时间,张升强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基层技术员,成为包头市稀土化工操作状元。

  荣誉在身,张文斌平静如水。张文斌大师工作室依旧窗明几净,他带着新徒弟,从最基础的试验工作做起,测试溶液温度和PH值,计算料液中的稀土含量,寻找最优的稀土沉淀方式。

  如今57岁的张文斌,唯一的愿望就是将30多年的稀土化工操作技能经验传授给他的徒弟们。张文斌说,只希望有人继承他的衣钵,一代一代地将稀土化工行业发扬光大,能够为中国稀土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玉波 通讯员 王嘉伟)

  由同志亲笔题写刊名的《党建》杂志,由中央宣传部主管,是党中央办的关于党的建设的综合性党刊。[详细]

  点击党建网,就是我们的同志;阅读《党建》杂志,就是我们的朋友。让我们共同为党的建设添砖加瓦。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跟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8 门徒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