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上海洗霸:关于上海洗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的回复报告(豁免版)
时间:2023-07-29 12:13 点击次数:73

  贵所于2023年6月6日出具的《关于上海洗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上证上审(再融资)〔2023〕382号)(以下简称“审核问询函”)已收悉,上海洗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洗霸”“发行人”“公司”)与保荐机构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荐机构”)、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发行人律师”)、众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以下简称“申报会计师”)等相关方对审核问询函所列问题进行了逐项落实、核查,现回复如下,请予审核。

  除另有说明外,本审核问询函回复报告使用的简称与《上海洗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说明书(申报稿)》中的释义相同。

  本审核问询函回复报告中若出现总计数与所列数值总和尾数不符的情况,均为四舍五入所致。

  根据申报材料,1)“生产基地项目”达产后,公司将具备年产2万吨水处理药剂、5,500台水处理设备及50吨固态电解质的生产能力。2)“研发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支持公司水处理产品及服务领域及新能源领域的研发工作。3)公司现有主营业务为水处理服务,通过本次募投项目,公司正式布局新能源先进材料市场,拓展新的业务领域。4)本次募投项目的环评手续均在办理中。

  请发行人说明:(1)本次募投项目与公司现有业务的关系,实施本次募投项目的主要考虑,公司主营业务及本次募投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2)结合公司固态电解质相关业务的行业发展情况、开展背景、研发投入及进展或成果、产品种类及量产情况、收入规模、主要客户情况等,论证相关募集资金是否投向主业;(3)公司是否具备本次募投项目实施所需的核心技术、工艺或相关技术、人员储备,本次募投项目实施所需的资质、许可、审批等的取得情况,本次募投项目实施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4)公司现有及已规划的募投项目相关产品产能及利用率、产销率,结合产品技术先进性、对应市场空间、公司市场占有率、客户验证或在手订单等情况,分析本次新增产能的合理性及具体产能消化措施,是否存在产能消化风险;(5)研发基地建设项目拟开展的研发项目、技术可行性、研发预算及时间安排、目前研发投入及进展、预计取得的研发成果,结合上述内容及公司目前研发场地、研发设备等的利用情况,进一步说明本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请保荐机构进行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请发行人律师对问题(2)进行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

  一、本次募投项目与公司现有业务的关系,实施本次募投项目的主要考虑,公司主营业务及本次募投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公司主营业务为水处理服务,是以化学技术为基础,以定制化的复配水处理特种化学品(国内行业常称为水处理药剂,国际上通常称为水处理特种化学品)为手段,辅以定制化的水处理设备,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水处理服务。同时,依托在化学、化工、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储备和专业人才以及与外部科研机构的合作,公司逐步开展了以固态电解质为代表的新能源先进材料相关业务,目前已完成多批次、多品种固态电解质的试生产和客户送样。

  公司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70,000.0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拟投资项目如下:

  公司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将扩充公司水处理服务相关产品的产能,并推进新能源先进材料领域固态电解质的产业化,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在水处理服务领域的研发水平,并开展新能源先进材料领域的迭代研发。通过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公司将正式布局新能源先进材料市场,进一步丰富公司的特种化学品产品结构,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拓宽公司的未来发展空间。

  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将开展水处理服务产品和固态电解质产品的生产。水处理服务产品方面,公司将通过新建厂房、购置先进生产设备实现水处理药剂和水处理设备产能的扩增,项目达产后,将形成年产2万吨水处理药剂和5,500台水处理设备的生产能力;固态电解质产品方面,公司本次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将推进固态电解质产品的产业化进程,项目达产后,将形成年产50吨固态电解质的生产能力。

  公司目前水处理药剂及水处理设备的主要生产设备均已使用多年,成新率较低,生产效率已无法充分满足公司生产经营需求;近年来,公司产能持续饱和,但由于生产场地均为租赁场地,生产面积受限,已无法新增生产设备,限制了公司的产能提升和销售规模扩大,制约了公司的长期发展。公司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现有生产空间和生产设备对公司发展的限制,满足公司未来业务规模持续增长对相关场地及设施的要求,适应未来市场需求。

  公司现有水处理药剂产能为6,000吨/年,本次募投项目将公司现有水处理药剂产能的扩充,达产后整体产能将达到20,000吨/年,同时,根据最新的规范化生产要求、技术指标和客户需求,配置先进的生产设备,实现生产工艺流程的优化升级。相关生产工艺流程及改进情况如下:

  在水处理药剂生产过程中改进产品质量实时监控措施,能够准确监控生产的各个环节和技术参数,保障生产工艺得以有效执行。

  在现有工艺基础上,液体药剂产品使用去离子水作为混合基础材料,通过增设程序控制计量投料设备替换原有人工计量投料工序,改进化学原料性能验证与评定工序,有效解决液体或固体化学原料在存放一定时间或不同批次产品之间的性能一致性方面存在缺陷问题,可以在投料前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确保产品符合标准。

  在计重灌装和标签标识工艺流程中,本次募投项目将采用全自动灌装系统,灌装效率大幅提升,产品的稳定性与一致性得到客观保证,标签标识和产品码放托盘实现全自动化操作,有效保障员工职业健康和安全,实现高效与连续稳定生产。

  公司现有水处理设备产能为1,700台/年,本次募投项目将对现有水处理设备产能扩充,达产后整体产能将达到5,500台/年,同时,根据最新设计需求和制造工艺,配置先进的生产设备,实现工艺流程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相关生产工艺流程及改进情况如下:

  采用三维设计软件、电气专用设计软件、专用机械设计软件等,嵌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工艺包技术等,提高设计先进性、性能全面性、设计标准化和设计效率,实现产品数字化与交付智能化的要求,有效降低生产管理的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实现迭代产品的持续推出。

  在采购端采用自动化与数字化仪器分析检测原材料各种品质、性能、产品验证,在生产端采用自动化与数字化仪器进行在线分析,辅助定制化的检测诊断软件平台进行关键工序的检测;在成品检验方面,采用个性化产品性能定制的诊断软件平台、产品测试与验证软件平台对拟出厂成品进行规范化与逻辑程序检验和试验,确保产品的品质稳定性和一致性。

  制造工艺的表面处理采用喷砂、抛丸、激光清洗等手段,相较于原有的酸洗工艺更为高效、清洁、环保,同时制造工艺喷涂采用一体化喷漆,相较于原来喷涂部分外包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强化了质量把控,降低了生产成本;焊接工艺采用自动激光焊接技术,相较于原手工焊技术,更为高效、环保、质量更为稳定。

  公司在水处理特种化学品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固态电解质的生产过程本质是无机特种化学品配方的配制过程,配制的过程控制理论和逻辑与水相无机特种化学品配方配置的过程控制理论和逻辑具有相似性。公司以特种化学品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人员储备为基础,并与外部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了固态电解质相关的研发和试产,目前已完成多批次、多品种固态电解质的试生产和客户送样。本次募投项目将推进产品产业化和工艺流程改进,采用先进的生产装备和先进的逻辑控制工艺流程,保障产品性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建成后整体产能将达到50吨/年。相关生产工艺流程改进情况如下:

  A. 改进现有工艺流程,新增和优化设备,以实现产品的连续化、规模化生产,提高不同批次间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满足产业化生产需求。

  B. 增加部分工艺环节,实现不同类型产品的连续稳定生产,实现产品性能的提升和优化,满足下游客户需求。

  综上,公司实施“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主要考虑为进一步提高水处理药剂和水处理设备的产能,支撑获取更多客户订单,满足市场需求,更加充分地发挥公司在水处理特种化学品领域的技术优势,增强公司在水处理服务领域的竞争优势,提升市场地位;此外,深化新能源先进材料领域布局,推进固态电解质先进材料的产业化,丰富公司业务线,优化公司产品结构,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研发基地建设项目将开展水处理服务和新能源先进材料的研发活动。公司将通过建设研发基地,购置先进研发设备,建设各类实验室,形成满足日益增长的实验、检验、验证、新技术与迭代技术研发需求的研发创新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公司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巩固公司在水处理服务领域的技术先进性,并助力公司开展新能源先进材料领域的研发工作。

  公司研发基地建成后,拟开展的研发项目均是在公司现阶段研发项目或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基于对未来市场需求、技术迭代的预判而进行的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具体情况如下:

  水处理药剂 海水淡化阻垢剂开发与应用、高温阻垢剂开发与应用 水处理化学品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水处理化学品技术集成应用研究 两者均为针对水处理特种化学品配方进行的研究开发,现有技术仅是针对某一种特殊水质进行的研究,最终只会形成针对该种水质的化学品配方;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从机理出发,建立水处理化学品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理论基础,将药剂的性能特点与处理水质的条件和目标有机集合,开发出可满足不同水质要求的多种形态水处理特种化学品配方,降低未来研发成本。

  全自动智能控制加药保障系统 荧光示踪技术研究 两者均为水处理在线监测控制保障技术的研究开发。现有技术是通过不同参数建立的模型并依据算法计算出系统所需的药剂投加量,以达到智能控制水处理效果的目的;未来研发方向旨在利用惰性示踪技术,直接监测和反馈水体中水处理药剂的浓度,更精准更直接的控制水处理药剂的投加时间和投加剂量。

  无磷绿色复合缓蚀阻垢剂、炼钢密闭循环冷却水系统环保型缓蚀剂 水处理化学品生物降解性能研究 两者均系开发对生态环境友好的绿色环保水处理特种化学品配方。现有技术是针对某一特定系统研究开发的环保型水处理配方;未来研发方向旨在基于化学品的元素组成和含量对生物降解性能的相互关系,研发可快速生物降解的实用低成本型水处理化学品。

  紫外催化高级氧化技术应用研究 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工艺研究 两者均是针对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工艺的研发。现有技术是专门针对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降解COD的工艺方法;未来研发方向将对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工艺进行系统

  性的大数据研究,包含水处理设备、水处理化学品的组合工艺,形成针对不同废水水质的工艺方法。

  杀菌剥离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新型健康空间环境高效生物消毒液 两者均是研发消毒灭菌的化学品配方。现有技术主要是应用在水处理系统中,能够有效清除水系统中的菌藻类及生物黏泥等;未来研发方向是新型健康空间环境高效生物消毒液,主要是应用在空间环境中,能够有效杀灭环境中(包含风管管道)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同时是低毒或无毒的生物杀菌剂。

  新能源先进材料 固态电解质 高纯度和高离子电导率的微米级和纳米级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工艺和技术。 开展对水相高稳定的固态电解质材料的研发,并开展电池用水相和油相固态电解质浆料以及固态电解质涂覆隔膜、自支撑隔膜的研究。 以现有高性能固态电解质为基础,面向用户需求,开发粉体深化加工技术,实现产品性能的迭代升级,包括对水稳定性能和不同形态产品的开发。

  新型负极材料 一种三明治结构的硅碳负极材料制备技术 以芯片(晶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作为前驱体,结合物理破碎和化学组装改性策略,实现高性价比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和研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未来研究方向旨在进一步解决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体积膨胀、循环性能差、首效低等相关问题,在硅包覆石墨的基础上,通过有机—有机组装的策略引入介孔碳层进行二次造粒,充分发挥介孔的限域作用,控制硅的膨胀,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实现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的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

  一种低成本、高比容量、高首效特点的介孔硬碳负极材料的批量化制备 介孔硬碳/软碳复合负极材料,旨在通过纳米尺寸软碳-硬碳的均匀复合,充分利用软碳的高导电性改善硬碳的倍率性能,获得具有更高比容量、更高首效、更优异倍率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未来研究方向旨在提高负极材料的比容量、首效、倍率及循环稳定性,开发具有更高有序化程度的软碳对介孔硬碳进行包覆改性,使软碳-硬碳在纳米尺度复合更加均匀,改善材料比容量及倍率性能,提高材料的首效及循环稳定性。

  公司本次研发基地建设项目将针对不同的研发领域和项目设置专门的研发实验室,有效改善公司现有研发环境,提升研发效率,具体情况如下:

  与其他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发行人目前的人均研发面积较低,比较情况参见本回复之“问题2/一、/(三)/3、人均研发面积与同行业可比项目的比较”,公司本次研发基地建设项目具备合理性。

  综上,公司实施“研发基地建设项目”的主要考虑为:一方面,巩固公司在现有技术领域的优势,储备研发经验和技术,满足市场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需求,深化公司在新能源先进材料领域的布局,具有战略必要性,符合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另一方面,改善公司研发环境,增加人均研发面积,提升研发人员的创造动力和研发效率。

  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旨在满足公司未来生产经营活动对营运资金的需求,支持现有业务发展。2020年至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53,009.48万元、55,993.77万元和60,497.98万元,呈稳定增长态势。未来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进一步增长,对营运资金的需求规模也相应提高。一方面,公司需要投入更多资金用于化学药剂和水处理设备相关的原材料采购;另一方面,公司主要客户为大型国企、央企客户,结算周期较长,客户付款的进度与公司支付原材料采购款和其他项目成本的进度难以匹配,导致公司在提供水处理服务过程中对营运资金占用金额往往较大,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有助于缓解公司未来业务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营运资金短缺的风险。

  公司实施“补充流动资金项目”的主要考虑为满足公司未来业务持续发展所产生的营运资金需求,支持公司业务稳定发展。

  公司主营业务为水处理服务,是以化学技术为基础,以定制化的复配水处理特种化学品为手段,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水处理服务。同时,依托在化学、化工、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储备和专业人才以及与外部科研机构的合作,公司逐步开展了以固态电解质为代表的新能源先进材料相关业务。

  公司本次募投项目中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涉及水处理药剂、水处理设备和固态电解质的生产,研发基地建设项目拟开展的水处理服务和新能源先进材料领域的研发均为进一步提升公司在相关领域的研发实力,支持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

  1、公司主营业务及本次募投项目的投向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属于鼓励类行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水处理服务业务属于“N7721环境治理业”,水处理药剂属于“C2666环境污染处理专用药剂材料制造”,水处理设备属于“C3591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固态电解质业务属于“C3985电子专用材料制造”。根据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2021年修改),发行人公司主营业务及本次募投项目符合“第一类 鼓励类”的要求和范围,属于鼓励类项目。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发改运行[2018]554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2019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发改运行[2019]785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做好2020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发改运行[2020]901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2021年修改)等规范性文件,全国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行业主要包括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冶炼、铅冶炼、水泥(熟料及磨机)、平板玻璃、造纸、制革、印染、铅蓄电池(极板及组装)、电力、煤炭等。

  公司主营业务及本次募集资金投向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规定的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

  近年来,公司主营业务及本次募投项目所处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主要法律法规政策如下:

  1 发改委等部门 《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 目标:到2025年,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基本建立。明确提及: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35%以上等。

  2 发改委、住建部 《“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 以提升城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为导向,以设施补短板强弱项为抓手,统筹谋划、聚焦重点、问题导向、分类施策,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系统协调、安全高效、节能低碳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新格局。

  3 工信部、发改委等 《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实施方案》 到2025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左右;通过合同节水管理、委托运行等专业化模式,为重点用水企业废水循环利用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改造、设施建设、运营及维护等一体化综合服务。

  4 工信部、科学技术部 生态环境部 《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 在污水治理领域,重点推广黑臭水体治理、湖泊海洋治理、工业废水处理、农村小型分散式污水治理等先进技术装备,为水环境整体改善提升提供保障;在工业废水治理领域,重点推广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及毒性削减装备、低能耗工业废水处理装备。

  5 国务院 《“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明确提及: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长江流域总体水质保持为优,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

  6 发改委等部门 《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及:到2025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000万m/日,新增和改造收集管网8万km,新建、改建和扩建再生水生产能力≥1500万m/日,县城污水处理率≥25%,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率≥90%。

  7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行动纲要(2021年-2030年)》 提出聚焦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和污染物协同治理,推进工业园区、涉气产业集群、移动源综合治理,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

  1 国务院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实施电池技术突破行动。开展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膜电极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短板技术攻关,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2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 《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研究突破超长寿命高安全性电池体系、大规模大容量高效储能、交通工具移动储能等关键技术,加快研发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

  3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 推动多元化技术开发,开展钠离子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和集成优化设计研究,集中攻关超导、超级电容等储能技术,研发储备液态金属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

  4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 《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 坚持储能技术多元化,推动锂离子电池等相对成熟新型储能技术成本持续下降和商业化规模应用。

  5 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商务部等 《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 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车辆购买限制,推动落实免限行、路权等支持政策,加强充换电、新型储能、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6 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加快新能源车发展,逐步推动公共领域用车电动化,有序推动老旧车辆替换为新能源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探索开展中重型电动、燃料电池货车示范应用和商业化运营。到2030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量的50%左右。

  7 财政部 《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支持政策,稳妥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质增效。建立健全汽车、电器电子产品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健康发展;加大新能源、清洁能源公务用车和用船政府采购力度,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除特殊地理环境等因素外原则上采购新能源汽车,优先采购提供新能源汽车的租赁服务。

  8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城市公交和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

  二、结合公司固态电解质相关业务的行业发展情况、开展背景、研发投入及进展或成果、产品种类及量产情况、收入规模、主要客户情况等,论证相关募集资金是否投向主业

  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锂离子电池由于其高比能量/功率、环境友好以及使用寿命长等特点,成为最具竞争力的电化学储能器件之一。目前,锂离子电池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等多个领域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基于氧化物正极与石墨负极的传统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越来越接近其理论上限,同时,由于采用有机液态电解液,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副反应,以及电池循环过程中电解液挥发、泄漏等现象均会导致电池容量的不可逆衰减,影响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此外,由有机易燃电解液引起的安全问题,引发民众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担忧,尤其在一些关键行业,如航空航天、电动汽车、储能电网、军事、关键数据中心建设等领域,电池的安全性显得至关重要。采用固态电解质取代液态有机电解液的固态电池,有望同时解决传统锂离子电池面临的能量密度较低、循环寿命有限以及安全性等问题,符合未来锂电池行业发展的趋势,是电动汽车和规模化储能的理想电源,具备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虽然固态电池相较于液态锂电池具有诸多优势,但是全固态电池工艺与装备并不成熟,仍处于研发及产品验证阶段,尚存在锂离子电导率低、电子导电率高、固固界面难以解决、循环寿命差、倍率性能差、成本高昂等问题。液态锂电池向固态电池发展仍需历经多个阶段,其进程如下图所示:

  固态电解质为固态电池的关键核心材料,是实现锂离子电池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快速充电性能的关键。目前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政府、各大车企和头部电池厂商均在积极倡导和布局固态/半固态锂电池。相比液态锂电池,固态/半固态锂电池是将电解质从液态逐步转变为固态/固液混合电解质,逐步取消隔膜,实现低成本生产软包电池与大规模量产安全动力电池,使锂电池在安全性、低温可靠性、高能量密度、快速充电等方面实现突破性提升,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优势,能量密度可突破500Wh/kg,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甚至可以达到更高的能量密度。

  根据电解质的种类,固态电解质可分为聚合物、硫化物及氧化物三条主要技术路线,三种技术路线的对比情况如下:

  优点 机械性能好、易大规模制备薄膜,长期运行稳定性好 原材料丰富,电化学氧化电位高,机械、电化学稳定性好,循环性能好,成本适中 电导率最高,晶界阻力低

  缺点 常温下离子电导率低,电化学窗口窄 界面接触较差,电导率低于硫化物 电化学稳定窗口较窄,易与锂离子反应,界面稳定性差

  整体看,氧化物体系固态电解质制备难度适中,较多新进入者和国内企业选取此技术路线。公司采用的技术路线为氧化物下的石榴石型(LLZO/LLZTO)固态电解质技术路线。

  根据Solid-State Battery Roadmap 2035+(D. Wu, F. Wu,2022)等相关研究,以及产业链调研,2023年开始有较多的电池厂、研究机构进行固态电池产品验证,在2023-2024年有望率先应用于自动导引运输车(AGV)、军工航天、医疗等价格敏感度较低、安全性能要求较高的领域,2025年之后随着技术进步开始应用于核心领域储能、无人机、消费电子等领域,2026年之后逐步应用于高端新能源车型及寒冷地区,2027年后随着成本下降开始大规模应用于新能源车、储能等领域。

  固态电解质作为液态锂电池向固态锂电池转变的基础和关键核心材料,在固态电池梯次渗透和逐步产业化过程中,开展研发活动的科研机构、电池厂商、电池材料企业和新能源汽车厂商等均需运用固态电解质进行相关学术研究、性能测试、产品模拟验证和配件开发等基础技术工作,以推动固态电池的学术研究和产业化技术革新,因此其规模化应用将早于固态电池的全面产业化,预期将在2024年初步应用于半固态电池领域,在2025-2030年逐步实现规模化应用。

  自成立以来,公司持续深耕于水处理特种化学品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特种化学品配方和制备工艺的核心技术,形成了数十项水处理领域特种化学品配方和制备的专利技术;拥有众多化学、化工、材料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公司拥有博士2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正高级工程师2人,研发团队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研发人员持续高于80%。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炜博士师从中国催化科学研究与配位催化理论概念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蔡启瑞资深院士,在厦门大学求学及后期研究阶段,得到了蔡启瑞资深院士、万惠霖院士等科学家的指导,在化学化工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在电化学、晶体学、材料学、硅酸盐体系、陶瓷体系、化工工艺包设计等诸多领域有超过30年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上述在特种化学品领域的技术和人员积累,公司研发团队关注并持续跟进新能源先进材料领域的技术发展。公司于2022年11月成立先进材料事业部,聚焦于以固态电解质为代表的新能源先进材料领域的研发工作。

  结合国家关于双碳、环保的重大战略规划,公司制定了“双战场”战略规划,其中第一战场包括三大赛道:第一赛道为健康环境技术服务(主要是水处理相关业务),第二赛道健康生活技术服务(主要是空间消毒相关业务),第三赛道为碳科学技术服务(主要是“双碳”相关业务);第二战场主要面向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领域开拓业务,形成公司发展第二增长曲线。固态电解质先进材料业务是公司落实第二战场战略规划和把握市场机遇的重要举措,可优化公司产品结构,保持公司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推动公司盈利能力提升。

  公司已将固态电解质相关的新能源先进材料业务纳入主营业务体系。固态电解质的生产过程本质是无机特种化学品配方的配制过程,公司以特种化学品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人员储备为基础,加大研发投入和研发团队建设,培养和招聘多名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研发经历的专业人才,同时开展与外部科研机构的合作研发。公司于2022年8月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建固态电池先进材料联合创新实验室,共同推进固态电解质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通过受让方式,获取固态电解质领域的原创技术,并以此技术为基础进一步开展研发活动;以股权为纽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张涛研究员建立稳定合作,并聘请张涛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杨亚南博士后为公司兼职研发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公司已以自身名义新增申请固态电解质相关发明专利2项,并有多项专利技术在筹备申请中,已初步建立了固态电解质工艺流程,实现多批次、多品种固态电解质的试生产,并已为多个客户进行送样。未来,公司将进一步聚焦固态电解质先进材料性能的继续提升、成本的持续降低和下游应用场景的持续开发,通过石榴石立方晶型结构设计、高温熔融晶格生长、晶格点群原子原位掺杂置换、晶粒纳米尺寸设计、制备过程逻辑程序设计等原创关键技术,实现水相纳米级晶粒粉体与油相纳米级晶粒粉体间无损耗互换,实现产品转化率与良品率提升等迭代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持续推出迭代更低成本、更高性能掺杂稀有特殊元素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先进材料;同时针对固态电解质材料的不同应用场景,逐步探讨高热稳定性涂覆隔膜、固态电解质粉体涂覆隔膜、自支撑固态电解质粉体隔膜、三元或磷酸铁锂或磷酸锰铁锂(LFMP)正极掺混固态电解质、聚合物与氧化物复合固态电解质、全固态陶瓷自支撑电解质等电池组件或部件的产业化。本次研发基地的建设也将支持上述研发工作的开展,帮助公司在新能源领域实现产品的技术迭代,维持公司在该领域的技术先进性。

  (4)固态电解质所属的新能源产业属于国家政策支持的方向,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规划

  新能源产业作为我国确立的战略新兴产业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发展。

  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开发超长寿命高安全性储能锂离子电池,优化设计和制造工艺,从材料、单体、系统等多维度提升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和经济性,推进固态电池等新型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和应用。2022年1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研发包括固态锂离子电池在内的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2021年7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储能技术多元化,推动锂离子电池等相对成熟新型储能技术成本持续下降和商业化规模应用。

  固态电池是新能源锂离子电池发展的下一方向,也是新能源锂离子电池的终极解决方案,固态电解质为固态电池的关键核心材料,是实现锂离子电池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快速充电性能的关键。公司开展固态电解质产业化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也为本次募投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双碳经济、绿色发展的驱动下,以节能降耗、清洁环保、安全便捷为导向的新能源产品发展速度强劲,新能源电池需求量随之迅速攀升,按下游需求,可主要分为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消费电子电池,预计未来新能源电池需求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传统的锂离子电池通常使用可燃的有机液态电解液,在不当充放电或滥用条件下(如受热、过充、短路、振动、挤压等)易造成电池短路,发生热失控而引发火灾,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液态电解质存在电压窗口窄的问题,从而能量密度较低。固态电解质基于其不燃性、不挥发、机械和热稳定性、易加工性、低自放电率等优点,可实现本质安全性,其应用可大幅提高电池安全性、能量密度和循环次数,解决液态电解液的安全隐患问题,满足关键区域、关键使用场景、关键装备的需求,延长使用寿命,同时减少对电池材料、保护装置的需求,是未来新能源电池应用的必然趋势,固态电解质的发展将推动未来新能源电池应用升级。

  公司本次募投项目涉及固态电解质相关的新能源领域,符合环保型企业实现产业升级的业务逻辑。2022年以来,多家环保领域上市公司拓展环保能源综合业务领域发展,具体情况如下:

  1 瀚蓝环境 固废处理、污水处理业务 氢能业务 公司2022年启动设计规模年产约2,200吨氢气的制氢项目,形成制氢、加氢、用氢一体化模式。

  2 中环环保 水环境治理、垃 光伏、新能源相 2022年,公司积极布局光伏业务,在多个厂区内铺

  圾焚烧发电业务 关产业 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同时公司还对外承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2023年2月,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中天新能源,注册资本20亿元,投资新能源相关产业。

  3 伟明环保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环保装备制造 新能源材料行业 已在浙江省温州市投资建设温州锂电项目;2023年拟募资投向位于印尼纬达贝工业园区,建设红土镍矿冶炼生产高冰镍产品,利用印尼开采的红土镍矿资源冶炼高冰镍产品,后将产品出口至国内进行销售。

  4 中创环保 危废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环保相关核心过滤材料、环境治理业务 锂电池上游材料 2021年以来,公司逐步开拓了包括NMP项目在内等锂电池正极辅材等相关产业,未来将把锂电池正极材料及上游产业等作为重要业务方向。2022年8月,公司成立定位于锂电池相关产业的合资子公司。2022年9月,公司发布公告调整战略发展方向,增加锂电池正极材料及上游产业等作为第二主业。

  5 龙净环保 大气污染治理 储能业务、风电光伏业务 2022年10月以来,公司积极布局储能项目:(1)投资20亿元在上杭新材料科创谷建设产能为5GWh磷酸铁锂储能电芯项目;(2)与量道新能源合作建设年产6GWh锂电储能系统;(3)与蜂巢能源合作投资2GWh储能PACK项目,生产储能电池模组PACK和系统集成产品。2022年,公司加快推进绿能发电项目,多个光伏项目与矿山绿能发电项目正积极推进。

  6 圣元环保 城镇固液废处理业务 光伏、氢能业务 光伏方面,公司积极拓展分布式光伏项目,截至2022年9月末,公司已运营分布式光伏项目6个,合计装机容量4,594.60KW。2022年前三季度,已运营光伏项目累计发电量301.50万千瓦时。氢能领域,公司一方面开展固态储氢材料研发,另一方面拟投资建设固态储氢系统活化及应用项目,利用工业副产氢对固态储氢材料进行活化。

  7 旺能环境 生活垃圾处置、餐厨垃圾处置 旧锂电池回收业务 2022年1月收购立鑫新材料公司,并于3月底完成一期动力电池提钴镍锂项目试运营工作,预计 2023年全部达产后对应镍钴锰提纯量3000吨/年,碳酸锂提纯量1000吨/年。公司于2022年下半年启动立鑫二期3.5万吨三元锂电池回收处理项目建设工作,同时积极布局磷酸铁锂电池回收产能。

  由上表可见,公司布局固态电解质业务,向环保能源综合业务领域发展符合行业发展的趋势。

  (二)公司固态电解质相关业务的研发投入及进展或成果、产品种类及量产情况、收入规模、主要客户情况

  公司现阶段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研发以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生产的产品稳定性、性能一致性为研究目标,以产品杂相、锂离子电导率、电子导电率、电化学窗口电位、稀有元素掺杂性能等技术指标为研究重点,解决其中涉及的工艺技术问题和产业化一致性问题,形成性能领先、产能稳定、成本可控的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生产能力,研发周期为12个月。截至2023年6月30日,该项目已经实现固态氧化物电解质生产工艺的优化,后续将持续推进公司固态氧化物电解质制备工艺和产品性能的提升。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固态电解质领域的专利储备情况参见本题回复之“三、/(一)/2、/(3)专利储备”。

  在持续研发投入的支持下,公司固态电解质生产工艺持续优化升级,产品性能在稳定性、一致性方面不断提升,锂离子电导率、电子导电率、产品形态和粒径等技术指标均达到预期效果。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固态电解质产品已实现5um、3um、500nm和200nm粒径产品的生产,正在推进100nm级产品开发进程和水性油性产品的研究;单批次无杂相产品已由首釜3kg级提升至5kg级,正在推进10kg级的研究。目前已实现多批次试生产和送样,形成少量临时订单,暂未形成长期稳定收入。固态电解质为固态电池的关键核心材料,公司现阶段产品主要根据客户的不同应用场景制作不同性能要求的定制化固态电解质粉体,其中,微米级固态电解质粉体可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三元正极掺混;百纳米级固态电解质粉体可应用于隔膜涂覆及制作自支撑隔膜;水性产品可以有效提高涂覆速度,降低生产工艺难度,降低涂覆隔膜的生产成本,提升涂覆隔膜产品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固态电解质是固态锂离子电池的基础和关键核心材料,根据相关研究和产业链调研,2023年开始,固态电解质将用于开展研发活动的科研机构、电池厂商、电池材料企业和新能源汽车厂商等进行相关学术研究、性能测试、产品模拟验证和配件开发等基础技术工作,在2023-2024年有望在自动导引运输车(AGV)、军工航天、医疗等价格敏感度较低、安全性能要求较高的领域的动力电池上实现应用,2025年之后随着技术进步开始应用于核心领域储能、无人机、消费电子等领域,2026 年之后逐步应用于高端新能源车型及寒冷地区,2027年后随着成本下降开始大规模应用于新能源车、储能等领域。目前,公司固态电解质产品主要用于相关客户的产品开发和验证。

  截至本问询函回复日,公司固态电解质业务相关的主要客户情况、合作阶段及验证情况如下:

  客户一 所属集团为全球新能源锂电池龙头厂商,产品覆盖动力锂电池、消费锂电池和储能锂电池三大应用领域,集团营业收入和市值均超千亿。 送样1批次,1000g微米级样品 正在检测中

  客户二 所属集团为全球新能源锂电池材料龙头厂商,相关产品已经进入全球绝大多数主流锂电池生产企业的供应链体系。覆盖动力锂电池、消费锂电池和储能锂电池三大应用领域。 送样4批次,合计200g微米级样品和600g纳米级样品;100g微米级订单 完成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应用于其产品的检测正在进行中。

  客户三 所属集团为央企下属锂离子电池研发与制造企业,产品在国际高端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锂电行业前列。 送样1批次,2100g微米级样品和900g纳米级样品 样品完成测试,符合其相关要求

  客户四 所属集团为国内优质的新能源材料、动力电池及电源系统模块化产业集成服务商。 100g微米级订单 正在检测中

  综上所述,新能源产业是国家大力支持的新型产业,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固态电解质作为未来新能源电池技术升级的关键,应用空间十分广阔。公司基于在化学、化工、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和人员积累,关注和持续跟进固态电解质为代表的新能源先进材料领域,并与外部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推进固态电解质产品的迭代研发和产业化。公司已开展了固态电解质相关的研发和试产,已取得阶段性研发成果,并实现了多批次、多品种的客户送样。固态电解质为代表的新能源先进材料业务是公司未来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方向之一和主营业务体系的组成部分,相关募集资金符合投向主业的要求。

  三、公司是否具备本次募投项目实施所需的核心技术、工艺或相关技术、人员储备,本次募投项目实施所需的资质、许可、审批等的取得情况,本次募投项目实施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一)公司是否具备本次募投项目实施所需的核心技术、工艺或相关技术、人员储备

  公司是经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联合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先后被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创新型企业、上海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上海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等。

  经过近30年的专业化经营与技术创新,公司已经形成了以水处理特种化学品技术为核心,集水质分析与检测、特种化学品配方开发、现场化学品投加与动态监测服务、水处理系统运行管理、水处理设备销售与安装、水处理设备集成等产品和服务于一体、涵盖水处理系统从建设到运营等不同阶段的整体解决方案,已形成多层次、立体化、能够快速响应的综合服务体系。公司在水处理服务领域主要产品的生产技术、检验技术均已形成了自己的技术特色和成熟的技术能力,符合行业标准,能够满足批量生产的要求。此外,公司研发团队关注并跟进新能源先进材料技术发展,对固态电解质、负极材料等领域开展研究并积累了一定经验,拥有多项新能源先进材料领域相关专利,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科研机构及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利用外部资源,不断完善自身技术储备。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共拥有国家授权专利106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4项、实用新型52项,涉及多类特种化学品、工艺方法、设备、新能源先进材料等多个领域;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共拥有研发人员118人,占公司总人数11.86%,其中工学博士学历2人,硕士学历29人,本科学历65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研发团队81.36%。

  公司已具备本次募投项目实施所需的核心技术、工艺或相关技术和人员,具体分析如下:

  经过近30年的研发与创新,公司在水处理特种化学品领域具备了深厚的技术积累并拥有核心技术和核心工艺。公司持续进行产品性能优化和技术迭代,不断提高产品性能,借助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公司掌握的核心技术足以满足本次募投项目的需要,具体如下:

  水处理化学品配方 通过水处理化学品之间协同增效作用,公司可针对不同水系统的具体需求开发匹配的化学品配方,已形成了众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品配方及应用场景,可以在不同水处理化学品之间的正交与反交试验,筛选出最合适的化学品配方组合。

  公司可以根据水处理化学品结构与功能关系,将药剂的性能特点与处理水质的条件和目标有机集合,针对不同水系统具体需求开发更相匹配的化学品。

  公司可以从化学品的元素组成和含量对生物降解性能的相互关系出发,生产出真正的可生物降解的实用型水处理化学品。在2009年就已经开发出无磷绿色的缓蚀阻垢剂,未来将进一步建立水处理化学品的元素组成与生物降解性能的关系图谱。

  水处理化学品剂量 公司利用惰性示踪技术,可直接监测反馈水体中水处理药剂的荧光浓度,从而可以精准控制水处理药剂的投加时间和投加浓度。公司在“在线监测预判加药系统”方面有相关的技术储备,已经建立示踪剂与监测装置的匹配性,可以有效减少误差率。

  水处理化学品和设备的结合 公司通过系统性的工艺研究,设计出包含水处理设备、水处理化学品的组合工艺,可根据废水的水质不同,可以形成多个水处理方法。在高难废水(如有机废水、垃圾渗滤液、废乳化液等)处理工艺和设备方面,公司可以将水处理工艺段有效组合,不同的组合针对不同领域的有机废水。

  空间消毒 公司在水处理杀菌剂、消毒剂产品方面有着二十多年的研发和应用经验,已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消毒装置生产产线及消毒装置,可以将生物消毒液应用在空间环境中,能够有效杀灭环境中(包含风管管道)的细菌、真菌、病毒等,解决传统病毒消杀方式对人体有害的弊端,实 现人机共存的在线)人员储备

  水处理行业为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其知识技术密集程度较高,且水处理服务对专业技术及市场需求个性化定制和细分市场切入等方面有较高要求,公司作为水处理领域领先的企业,深知技术创新是公司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具有丰富的人才技术储备。公司主要人员储备如下所示:

  序号 姓名 学历 职务/职称 从业经历/负责领域 研究成果/所获部分奖项

  1 王炜 博士 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水文水资源高级工程师,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高级工程师。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联合创新实验室公司方负责人,中国化工学会工业水处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事特种化学品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工作超过30年。 在水处理特种化学品技术领域,包括工业高难度水、难降解有机废水、冷轧硅钢废水、连铸二冷水、高含硫化氢污水处理、低温蒸发母液分盐零排放、制浆造纸过程化学品等细分领域经验丰富,在二氧化碳捕捉与资源化应用、双膜零排放、含硫酸性气田等领域取得卓越成绩。 在均相催化、多相催化、电化学、晶体学、硅酸盐体系、陶瓷体系、数学物理方程、分子水平与原子水平设计、化工工艺包设计等领域有超过30年的理论与实践,对固态电解质、锂空气电池、锂锂固固界面等领域具有深刻研究。 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累计获得 74项原创发明专利;上海市质量个人金奖、全国劳动模范。发表论文超过40篇。

  2 肖丙雁 硕士 公司副总经理兼技术中心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冶金环境管理标准化工作组委员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专注于工业废水处理、回用水技术、冷却水高浓缩倍率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近 30年,拥有丰富工程设计经验与深厚的理论基础。曾参与宝钢股份、湛江钢铁、武钢、中石化海南炼化等全厂性水系统总体规划,承担冷轧废水、焦化废水等钢铁行业难处理废水的技术攻关。 主持省部级技术创新基金课题4项,参与制定钢铁行业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要求电化学法、钢铁冶金企业设计防火标准、钢铁工业浓盐水处理技术规范、钢铁工业直接冷却循环水处理技术规范等标准制定,拥有技术专利20项,发表技术论文20余篇。

  3 邹帅文 硕士 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兼能源环保事业部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注册环保工程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清华大学本科毕业,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毕业。在水环境污染治理、水处理环保技术、远洋压舱水处理、黑臭水环境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危废渗滤液处理、高浓度乳化液处理、景观水系统设计、医药化工园区高浓度废水处理、河道底泥匀浆生化与分级分筛处理领域有多年的理论与实践。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超过10篇,主导了多个各种复杂水环境系统修复与运营工作。

  4 尹小梅 硕士 公司董事、副总经 理、正高级工程师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具有 27 年水处理服务经验,对缓蚀阻垢、杀菌灭藻、化学除氧,混凝、絮凝、脱色、COD降解、氨氮去除、除磷等特种化学品具有深入的研究与丰富的现场应用评估经验,在循环冷却水与冷冻水、热水锅炉与蒸汽锅炉、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景观水、游泳水、雨水收集、冰蓄冷系统、热力动力蒸汽管线系统的化学水处理药剂配方等领域具有资深经验和技术储备。 专利授权2项,参与了超 过40项国家发明专利的基础试验工作,参与了多项水处理技术规程的相关研究,2018年度获得嘉定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5 吉庆霞 硕士 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技术研究所所长,工程师 华东理工大学本硕毕业,从事特种化学品配方的研发和应用研究超过 15年,始终专注于特种化学品整体解决方案技术研发,带领研发团队致力于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制浆造纸等多个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在过程化学品、新能源化学品、先进材料等领域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发明专利4项,协助完成74项国家发明专利的基础工作,协助完成超过50件软件著作权的技术工作,获得上海虹口区“青年工匠”称号提名奖,2018年度嘉定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工业循环冷却水复合水处理剂”、“无磷复合水处理剂”等 4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6 李杨树 硕士 工业事业部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南京工业大学本硕毕业,具有17年的水处理技术总包运行管理经验,在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药剂研发、配方配制、动态模拟、现场技术支持工作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 公开发表论文5篇,专利授权1项,获2018年度嘉定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制定冶金行业标准YB/T4792-2019《钢铁工业直接冷却循环水处理技术规范》。

  7 孙国风 硕士 公司技术部首席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具备超过30年的现场工业水处理和设备防腐蚀的应用研究及开发工作经验,熟悉央企、外企和民企的水处理管理及运行逻辑,对于循环冷却水处理、工业清洗剂和化学等领域均有较深的造诣,在水处理动态模拟、水处理配方、水处理失效分析、水处理效能评价等方面经验丰富。 支持多项水处理相关专利技术的申请。

  8 汪占鑫 硕士 项目总经理、工程师 华东理工硕士毕业,有超过15年现场技术服务与运营管理经验,对现场突发水处理事件与物料泄露应急处理有丰富处置经验,在冷轧系统、热轧系统、高炉炼铁与炼钢系统、焦化系统、化工与炼油系统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对中央污水处理与回用水处理、纯水处理与污泥处置有丰富的现场经验。在水处理技术总包运行管理及商务投标方面成绩卓越。 成功开发出清洗预膜废液快速高效处理工艺、化学除油器翻池解决方案、空分系统在线清洗预膜工艺等方面整体解决方案。

  9 周恩龙 学士 西南分公司总经理兼成都分公司 总经理、工程师 河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有超过 15年现场技术服务与运营管理经验,负 责运营了中石化元坝水处理等5个项目。所管理的在运行项目长期保持满负荷平稳运行。善于钻研技术,优化工艺,形成技术创新成果二十余项,尤其在气田水返排酸液、脱硫药剂配方优化、污泥减量、破乳剂筛选、反渗透浓水回用、蒸发母液无害化处置、蒸发阻垢剂研究应用等天然气采出水处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多次获得业主单位“优秀承包商”、“服务评价 优秀”等荣誉,参与低温蒸馏站工艺流程优化、低温蒸馏站新增反渗透处理装置调试投运方案的研究。

  10 唐俊 硕士 公司工业事业部副总经理兼业务总监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水处理特种化学品配方的研发和现场技术服务工作超过18年,熟练掌握领先的水处理企业优秀理念和技术整体解决方案,负责了多个超大型企业的全厂水应用调查,量身定制全厂节水减排与水处理化学品技术服务工作。 发表学术论文5篇,多次参与大型企业水足迹调研和方案制定

  11 龚云燕 学士 采购总监 山东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在各种基础化学品、大宗化学品、特种化学品、配方复配化学品等领域具有超过15年的深入研究,对各化学品的性能、危险因子、技术参数、安全救援等有深刻的理解。 为公司搭建了稳定的化学品供应链,保障了公司各类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拥有的与水处理服务相关的专利共计44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足以满足本次募投项目的需要,其中与本次募投项目直接相关、具有核心作用的专利情况具体如下:

  除上述已授权和正在申请的专利外,公司基于研发的进展和经验的积累,还有多项专利技术在筹备申请中。

  公司依托在化学、化工、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储备和专业人才以及与外部科研机构的合作,公司逐步开展了新能源领域的研发,聚焦固态电解质先进材料制造工艺。随着国家政策陆续出台和行业需求预期将不断增长,公司成立先进材料事业部并加大研发投入,全力推动固态电解质的迭代研发和产业化。公司在固态电解质领域的核心技术、工艺情况如下:

  固态电解质 应用特有的反应、配位和交换技术,实现固态电解质对有机溶剂和水的稳定性,提高在油性和水性浆料中的分散性。应用了特殊处理工艺,可实现固态电解质大批量、连续化生产,并保证产品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应用特有的分散、配位技术,实现固态电解质在隔膜表面的均匀涂覆与功能化。利用了特有的配位和特殊处理工艺,可实现固态电解质在有机溶剂和水中的均匀分散,提高涂覆层的均匀性和一致性。

  基于在特种化学品领域的长期和专业研发,公司具备了深厚的化学领域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同时积极与外部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公司逐步开展了新能源先进材料领域的研发,并成立先进材料事业部,聚焦固态电解质等新能源先进材料制造工艺的研发。公司在固态电解质领域的技术团队如下:

  序号 姓名 学历 职务/职称 从业经历/负责领域 研究成果/所获部分奖项

  1 张涛 博士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课题组组 长,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源固能股东、董事、总经理 复旦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先后在日本国立三重大学和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从事新能源材料及其在动力和储能电池 中的应用研究,2015年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作。课题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固态电解质材料和固态锂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锂空气、锌空气等)、碳基复合电极材料、电池界面物理与化学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理事、上海市侨界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上海欧美同学会上海分院理事 国家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中国科学院杰出人才计划入 选者。《InfoMat》首届和《物理化学学报》第五届青年编委。在电化学储能材料及器件领域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被SCI引用8500余次,被 SCI他引6800余次,被引用次数大于100的论文有20余篇。2021年以来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3 杨亚南 博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特别助理研究员,上海市超级博士后,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联合创新实验室副总工程师 从事固态电解质材料宏量制备技术及应用场景开发,及其在固态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验证。在固态电解质材料结构设计、性能调控和应用匹配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在稀有元素掺杂模型建立与计算,粉体制备过程逻辑程序设计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主持上海市超级博士后项目以及无机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低成本产业化技术研究,累积发表SCI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正在申请4项。

  4 王羽旸 硕士 公司董事兼先进材料事业部总监 南开大学本科、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聚焦卡脖子工程、关键“0到1”原创技术,自2021年起组建团队推进固态电解质、硅碳负极、硬碳负极等新能源先进材料的研发。 上海市虹口区十五届政协委员,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虹口区五四青年奖章。

  5 薛卫 学士 公司先进材料事业部总工程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从事锂离子固态电解质开发。参与锂离子固态电解质工艺设计与优化,产品粒径纳米化设计,生产过程程序控制与品相控制等。 实现公司固态电解质工艺设计的优化,参与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的基础试验工作。

  6 刘广鑫 硕士 公司先进材料事业部分析测试工程师 爱丁堡大学毕业,从事锂离子固态电解质开发、优化和性能测试工作。 实现公司固态电解质工艺设计的优化,参与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的基础试验工作。

  公司在固态电解质领域已获授权专利2项,均为发明专利,另有3项专利正在申请,具体情况如下:

  除上述已授权和正在申请的专利外,公司基于研发的进展和经验的积累,还有多项专利技术在筹备申请中。

  公司目前已开展介孔硬碳、介孔碳硅、电解质导电剂等先进材料研发工作,对于介孔硬碳和介孔碳硅,公司将通过碳源优化、工艺优化及表界面调控、比表面设计、三维组装等开发出新一代的低成本、高能量密度、高首效、高循环倍率介孔软硬碳复合负极材料和碳硅复合负极材料。公司在本次募投项目的新型负极材料领域的核心技术、工艺具体如下:

  硅碳负极材料 利用物理破碎和化学改性的策略将硅颗粒减小到纳米尺度的同时兼具二维的物理形态,从本征上改变硅的膨胀特性,提升循环稳定性。发展新型物理破碎和分散技术,提升硅颗粒的稳定性,使其颗粒减小的同时不发生聚集,不氧化。

  根据三明治的设计理念,在石墨和硅复合材料的表面,通过有机-有机自组装的策略构筑介孔碳进行造粒,充分发挥石墨的高导电性和介孔碳的离子输运能力,限域充放电过程中硅的体积膨胀,实现高容量长寿命硅碳负极的构筑。

  介孔硬碳/软碳复合负极材料 利用有机-有机自组装工艺,实现介孔硬碳负极材料的精准构筑,发展介孔熔融灌注工艺,实现硬碳和软碳在纳米尺度均匀复合,增加硬碳导电性的同时修复硬碳的表面缺陷。利用开放的介孔孔道为钠离子和电解液的扩散传输提供通道,保证倍率性能,使所得材料兼具高振实、高容量、高倍率、长循环、低成本的优点,突破现有的技术障碍。

  在新型负极材料领域,公司积极与复旦大学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赵东元院士及其团队多位博士后及博士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同时公司也积极进行相关领域内部人才的培养。公司在新型负极材料领域的技术团队如下:

  序号 姓名 学历 职务/职称 从业经历/负责领域 研究成果/所获部分奖项

  1 赵东元 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 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复旦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复元新材料股东、董事 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无机专业。1990年获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理学博士。先后在加拿大里贾纳 大学化学系、以色列威茨曼科学所化学物理系、休斯顿大学化学系、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材料与化学材料室从事访问学者与博士后研究。1998年 12月回国任复旦大学化学博导、教授。著名物理化学家、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介孔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催化、能源、环境、生物应用研究,发展合成了多种复旦大学命名的介孔材料及系列新组分、结构的有序介孔材料,提出了一系列合成新方法体系,取得了国际公认的开创性成果。 发表 SCI论文 800余篇,包括Science, Nature, Nat. Mater., Nat. Chem., JACS, Angew, Adv. Mater等 顶级期刊,被引12万余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中国化学会-化学贡献奖、中国分子筛成就奖、最具国际引文影响力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牡丹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

  3 杨东 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复元新材料董事 复旦大学理学博士毕业。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合成、纳米材料组装行为研究和功能纳米材料在储能领域的应用研究,在锂离子动力电池、钠离子电池、电池导电剂、储能材料领域具备多年研发和产业化经验。 发表SCI论文多篇,出版著作达54项,包括Nat. Commun., J. Am. Soc. Chem., Adv. Mater., Chem. Mater,被引用次数达2219次。曾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7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

  4 赵亮 博士 复元新材料董事、总经理 昆士兰大学博士毕业,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功能纳米材料的精准合成及其在精准医疗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新能源领域的硅基负极、硬碳负极材料纳米化合成与功能化应用方面有深入的研究。 发表SCI论文 9篇,总被引次数600余次,其中第一/共同第一/通讯作者7篇,包括Biosens Bioelectron, Mater Today Bio 等顶级期刊。

  5 张威 博士 复旦大学副研究员,复元新材料副总经理、研发一部总监 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复旦博士后已出站。从事功能介孔碳材料的宏量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应用研究。自主研发的介孔碳导电剂和介孔硅碳负极材料已实现近吨级生产,加速了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发表SCI论文30余篇,被引用1300余次,4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被引用1300余次,h因子19。已授权5项专利。获得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和全国创新创业优秀博士后称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

  6 柳蒂 博士 复旦大学副研究员,超级博士后。复元新材料研发一部副总监 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复旦博士后已出站。长期从事多孔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新能源方面的研究工作。 发表论文 10余篇,授权国内发明专利4项,国外发明专利1项。获得复旦大学超级博士后基金和高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获得第十六届海外留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以及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

  7 周万海 博士 复旦大学副研究员、复元新材料研发二部总监 四川大学博士毕业,复旦大学博士后已出站。从事电池储能材料与器件开发多年,致力于新型电化学反应电对理论设计与构筑、功能介孔电极材料设计与精准宏量制备、原位电化学表征技术与 精准机理研究、以及新型高比能储能器件设计与制造,实现对影响材料及器件电化学性能的关键因素和内在机理的精准分析。 在Joule、J. Am. Chem. Soc.、Energy Environ. Sci.、Angew. Chem. Int. Ed. 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 余篇,论文被引用3000 余次,h指数21,获得中国发明专利5 项(3 项已授权)。曾获得上海 市第二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

  8 陆哲奇 硕士 公司先进材料事业部研发工程师 伦敦大学本硕毕业,从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开发,参与介孔硅碳材料的工艺设计与优化,参与了树脂基介孔碳材料的开发,助力新一代硅碳负极材料的发展。 相关国家发明专利的基础试验工作。

  9 李云雪 硕士 公司先进材料事业部研发工程师 博洛尼亚大学硕士。曾参与完成180Wh高能量密度磷酸铁锂电池开发和测试工作、磷酸铁锂电池测试企业标准的制定,负责公司完成知识产权贯标工作。 相关国家发明专利的基础试验工作。

  10 严威 硕士 公司先进材料事业部研发工程师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从事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开发及表征工作。目前负责介孔硬碳负极材料、介孔硬碳/软碳复合负极材料合成、组织结构表征及电化学性能评测。 相关国家发明专利的基础试验工作。

  公司在新型负极材料领域已获授权使用专利1项,为发明专利,另有1项专利正在申请,具体情况如下:

  1 一种介孔-微孔壳-核结构复合沸石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已授权(复元新材料拥有其独占使用权)

  除上述已授权和正在申请的专利外,公司基于研发的进展和经验的积累,还有多项专利技术在筹备申请中。

  综上,公司已经具备本次募投项目实施所需的核心技术、工艺或相关技术、人员储备。

  (二)本次募投项目实施所需的资质、许可、审批等的取得情况,本次募投项目实施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本次募投项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和“研发基地建设项目”属于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洗霸清逸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基地建设项目(一期工程),截

  止本问询函回复出具之日,本次募投项目已经完成项目备案,已获得项目建设用地,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尚在办理中,无需进行节能审查。具体情况如下:

  本次募投项目所属的上海洗霸清逸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基地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取得上海市松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签发的《上海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证明》(项目国家代码-04-01-906908)。

  本次募投项目建设地点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实施主体为公司全资子公司清逸新材料,清逸新材料已竞得上海市松江区工业区IV-167号(SJC10023单元18-03号)地块用于该项目建设,并已取得《不动产权证书》(编号沪(2023)松字不动产权第025812号)。

  截止本反馈回复出具之日,公司正在积极推进募投项目环评手续办理,已经向环保主管部门递交环境影响评价材料,环保主管部门已于2023年7月5日召开专家评审会对公司提交的材料进行评审,预计可在2023年8月完成批复程序取得环评批复,取得环评批复不存在实质性障碍。

  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规定,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不满 1,000 吨标准煤且年电力消费量不满500万千瓦时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不单独编制节能报告,节能审查机关对项目不再单独进行节能审查,不再出具节能审查意见。根据本次募投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本次募投项目的综合能耗低于500万千瓦时/年及1,000吨标准煤/年,无需进行节能审查。

  综上,本项目已经完成项目备案,已取得项目建设用地并办理《不动产权证书》,环评审批尚在办理中,预计取得环评批复不存在实质性障碍,无需进行节能审查,本次募投项目实施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四、公司现有及已规划的募投项目相关产品产能及利用率、产销率,结合产品技术先进性、对应市场空间、公司市场占有率、客户验证或在手订单等情况,分析本次新增产能的合理性及具体产能消化措施,是否存在产能消化风险;

  公司现有及已规划的募投项目的产品包括水处理服务产品和固态电解质产品,按照不同产品分析产能及利用率、产销量以及产能消化措施如下:

  公司水处理服务产品可进一步区分为水处理药剂和水处理设备,其中水处理药剂系公司以化学技术为基础,为提供水处理服务而定制化的经复配的水处理特种化学品,水处理设备系公司根据所承接的水处理项目而定制化的水处理服务辅助产品,具备药剂投加、水质检测、数据采集等功能。公司水处理服务产品实行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其中水处理药剂会在订单需求基础上根据项目预计使用量进行一定的备货,水处理设备则为按订单进行生产。

  2020年-2022年各年,公司水处理药剂的产能利用率与产销率不断提升,产能利用率均超过100%。2023年1-3月水处理药剂的产能利用率与产销率均有所下滑,主要系受一季度春节假期影响,部分工业领域客户用量下降所致。报告期内,公司水处理设备的产能利用率均超过100%,产销率均维持在100%。

  将形成2万吨水处理药剂和5,500台水处理设备产能。本次募投项目建设期为两年,假设建成年度为T年,则建成后将在T+3年实现产能完全释放。假设公司水处理服务产品的产量、销量均随着产能的释放而实现,本次募投项目的水处理服务产品未来产能及利用率、产销量情况如下:

  公司在水处理服务领域深耕近30年,在水处理特种化学品配方、处理工艺和水处理设备开发方面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基于产品技术和质量的稳定性以及优质的客户服务能力,公司积累了一批长期稳定的客户资源。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将研发和创新能力作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首位,坚持从项目实践中不断积累技术和经验,积极与国内知名高校和团队开展合作、吸引高质量人才,拥有多项水处理服务相关的核心专利和技术。

  水处理特种化学品配方一直是公司产品技术先进性核心体现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依托公司在化学领域的专业人才和多年的行业积累,公司已在高难度工业废水循环利用、中水回用、污水和锅炉水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的核心技术,可满足不同客户对于增强缓蚀、阻垢分散、高效杀菌等需求。公司还综合运用超滤、催化氧化、电化学分离、物理蒸发等工艺,针对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制浆造纸、市政民用等行业客户对于不同水质的要求,开发出了一系列工艺包,有效降低了相关领域水处理的投资和运行的成本。

  此外,公司凭借自身在水处理服务领域的深厚积累,开发了适用于不同类型客户的自动化水处理设备和水质监测技术,通过综合运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客户的水处理作业提质增效降本。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拥有水处理服务相关专利44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6项、实用新型8项,涉及水处理特种化学品、工艺方法及设备等多个领域。同时,随着公司本次募投项目中研发基地项目的建成投用,公司还将进一步加强在水处理服务相关产品的研发力度,提升产品的技术先进性。

  基于水处理服务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及在水处理服务行业近30年的专业化经营,公司在钢铁冶金、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工业水处理领域以及民用建筑水处理领域积累了一批稳定的客户资源,公司与部分客户合作年限如下:

  注:公司与中国建筑集团、上海建工集团的合作主要是为其施工建设的民用建筑物提供水处理服务。

  公司上述客户资源为本次募投项目的产能消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基于与上述客户的长期稳定合作,公司还将进一步拓展相关行业客户,以支撑产能消化。

  公司本次募投项目新建水处理服务产品产能涵盖水处理药剂和水处理设备两类产品,两者均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整个水处理市场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市场过度分散制约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及服务的集约化,小型企业技术能力与服务能力不足。公司作为上市公司知名度高、从业时间长,具有品牌优势和较高的市场认同度,能够有效消化公司本次募投项目的新建产能。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预测,到2026年我国水处理药剂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1亿元,市场规模大。

  根据贝哲斯咨询调研报告,2022年中国水处理设备市场规模达到 2,138.03亿元,全球水处理设备市场规模达到5,626.40亿元,预测至2028年,全球水处理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7,962.49亿元,年度复合增长率预估为6%。如按相同复合增长率测算,至2028年,中国水处理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3,025.74亿元。

  从服务的终端应用领域看,公司水处理服务的终端应用领域以工业领域为主,包括石油化工、钢铁冶金、汽车制造等行业。2021年底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左右,钢铁、石化、有色等行业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在政策引导以及下游市场需求驱动下,预测我国工业废水处理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头豹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9-2023年,我国工业水处理市场规模将以7.7%的年复合增长率稳定上升,2023年我国工业水处理市场规模将达1,357.50亿元。

  综上,不论从产品市场空间还是终端应用领域看,公司所处水处理服务业务的市场规模均在千亿级别以上,现有产能已经构成公司发展的瓶颈,公司本次募投项目达产后,公司将充分发挥现有客户资源及技术先进性等优势,推进产能爬坡,打开成长天花板。

  公司水处理服务产品分为水处理药剂和水处理设备,水处理药剂主要对应水处理系统运行管理和化学品销售与服务两种业务类型,水处理设备主要对应设备销售与安装业务类型。

  公司客户类型涵盖工业、民用和市政领域,其中以工业和民用领域为主,以下在手订单仅对工业和民用领域做统计:

  对于工业领域客户,一般是以招投标的方式获取首次商业机会;合同到期后,客户既可以通过招标程序重新选择服务商,也可以参照前期合同条款和履行情况与原供应商协商并续签合同。工业领域客户所涉及的业务主要为水处理系统运行管理和化学品销售与服务两类,主要涉及水处理药剂产品,订单具有服务周期长(1年以上)和客户合作稳定的特点。因此在手订单以截至2023年6月30日为基准,按照合同约定情况,统计相关客户未来6个月(即到2023年12月31日)的预计用量。

  对于民用领域客户,公司主要是与设计院、顾问公司合作,参与项目设计后联系业主或机电分包、施工单位合作共同参与招投标的方式为主,部分项目通过与客户直接洽谈、协商或招投标获取合同。民用领域客户所涉及的业务主要为设备销售与安装,主要涉及水处理设备产品,订单主要为产品销售类的独立合。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跟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8 门徒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