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赓续红色基因 拥抱创新未来
时间:2023-07-22 06:41 点击次数:63

  作为世界无机氟化工领域的领跑者,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红色基因是与生俱来的,从旗帜鲜明地将坚持党的领导写进公司章程,到多氟多公司党委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再到董事长李世江被评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多氟多身体血液里的红色基因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动力。

  多氟多红色基因与创新基因在白银中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得到了延续。他们的“牵手”是偶然,也是必然。一方面是多氟多向西北地区布局上游氟化盐、延伸产业链的需求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源于白银中天红色军工精神与多氟多红色基因的一脉相承。2012年7月4日,与多氟多完成增资扩股合作后,白银中天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开启了发展的新纪元。

  在这里,多氟多的红色基因、创新基因与白银中天的核工业精神、创新精神紧密融合,汇成一条蓬勃向上、生机勃勃的发展之路。10多年间,白银中天的经济效益保持了连续向上的增长势头,资产增长9倍,年收入增长20倍,净利润达到4亿元,上缴税收2.1亿元。当前,白银中天已经成为混合所有制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范,并发展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氟化工生产基地。

  白银中天的前身是有着“共和国长子”之称的原核工业部国营二七九厂,秉承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军工精神,以及“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奉献精神,在沧桑巨变的年代书写出辉煌的历史。

  二七九厂是在国家三线建设背景下,我国核工业部在西北地区兴建的一个中型区域性碱法铀水冶厂,曾经为国家国防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9年,二机部军管会正式批复同意在靖远县乌兰镇的一个山谷中建设水冶厂工程,代号二七九厂。二七九厂设计规模为年处理矿石18万吨,总投资1600万元,分两期建设。“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这是建厂当时“核一代”工作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为了抢建二七九厂,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斗风沙、战严寒,没有运输工具,就肩扛手拉开山引路;没有栖息之所,就夯土为墙建起一座座“干打垒”;没有供水设施,就拎起铁桶去黄河里挑水,一壶水烧开后,半壶都是泥沙。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就是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们从无到有、白手起家,一座座厂房在他们的身后拔地而起。

  1974年,二七九厂开始了带料试车,经过157小时的全线运行,终于产出了第一批合格的三碳酸铀酰铵。1976年开始,二七九厂进入军品生产的黄金时期,完成了28项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1978年,两项科研成果“用碱法浸出—液液萃取流程处理碱性含铀矿石的研究”“油隔离高压泥浆泵”荣获全国科学大会颁发的科技创新奖状。这些成就的背后凝聚着“核一代”老前辈们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和永不服输的精神,以及荧烛微光、增辉日月的家国情怀。

  白银中天物业后勤主管王松是名副其实的“核二代”,他5岁时就随父亲一起来到二七九厂。谈起记忆里的往昔岁月,他这样说道:“二七九厂的‘核一代’,很多是上过名牌大学的,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的毕业生,还有不少大学老师以及复转军人。他们千里迢迢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大西北支援当地建设;他们不计名利甚至隐姓埋名,用青春、用血汗乃至生命助力国家核工业的发展;他们把一腔热血和满腔赤诚都无怨无悔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康振河、陈庆生,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因为当时国家核工业的需要,夫妻俩一起来到白银市,进入二七九厂。康振河从技术员干起,最后成为总工程师。陈庆生在当时的厂办中学当老师,教学非常认真。可以说,他们俩把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核工业。”同为“核二代”的白银中天生产科调度员高林岗饱含敬佩之情地回忆道。

  正是有了“核一代”的辛勤付出,中国核工业迅速崛起,迎来了和平发展时期,国家提出“保军转民”的战略方针。二七九厂完成了历史使命后,被列为核工业调整退出的民品企业之一,于1985年进行“终产军品、全面转民”的关停转产。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二七九厂先后建成了纯碱、硅铁、黄金、氟化盐等生产线,但最终只有氟化盐生产线抓住市场机遇技改扩建,达到了年产2万吨的生产能力,规模上升到全国同行业第三位,从而成为二七九厂转民后的支柱产业。氟化盐生产线的扩建成功,也为此后“牵手”多氟多打下了物质基础。

  2000年,二七九厂进入破产程序,通过资产改制重组,在2005年成立了白银中天,成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2012年7月,白银中天与多氟多完成增资扩股合作,企业性质由国有独资转变为民营控股、国资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后的白银中天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以王松、高林岗等为代表的“核二代”也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挑起了重担,他们经过失业、创业、再就业的时代洗礼,迎来了展示自我、挑战创新、绽放精彩的新时代,从父辈们身上继承的红色军工精神,成为“核二代”的宝贵财富。有他们在,“核一代”的精神得以在这里发扬光大。

  白银中天电工班长丁永胜也是一名“核二代”。在他的记忆中,老一辈人为了建设高压配电设施,只能靠肩扛手拉,把电线和铁塔配件扛到山上,日夜加班抢工期,手和肩膀都磨出了血泡,也没人叫一声苦、喊一声累。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实践在行动中。有一年夏天抢修高压电线时,丁永胜接到当班电工的电话后,马上通知电工班全体人员赶到抢修现场。他们发现大风刮倒了果树,果树压断了电线,厂里的供水系统全部中断,即将影响正常生产。他们二话不说立即抹黑赶工,经验丰富的老电工带头爬上2米多高的电线杆。没法一边手持照明手电筒一边接线,他就凭着多年的经验边摸索边接线,一直干到凌晨四五点,最终抢在蓄水池水量用尽前恢复了供电。

  白银中天仓储科科长冯煜怀也是一名“核二代”,他的父亲是二七九厂生产车间一工段指导员,从建厂起一直在生产一线干到退休。他退伍转业后回到二七九厂,先从车间工人做起,又当上了火车司机,到后来担任起供销科科长。他时刻牢记着父亲“不给国家提要求、不给厂子添麻烦”的殷切嘱托。

  冯煜怀负责供销业务时,一笔只有20天发货期的外贸出口业务急需用火车运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车皮迟迟得不到解决。冯煜怀没有轻言放弃,一遍遍与当地铁路部门沟通情况,相关负责人被他的真诚和执着打动了,最终为他解决了车皮问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冯煜怀眼里满含泪水。

  干了近30年生产调度的高林岗、做了26年电工班长的丁永胜……他们都发自内心敬佩着自己的父辈,带着“核二代”的自豪感,成长为企业的骨干力量。不仅如此,在他们的传帮带下,“核三代”也在茁壮成长。王松的儿子王逸飞刚刚入职多氟多子公司云南氟磷科技,成为一名“氟二代”。在父母的影响下,他没有选择干活少挣钱多的岗位,而是进入无水氢氟酸车间当技术员。

  “我是来学东西的,不想来混日子。”王逸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有空就向生产线上的前辈或者同宿舍的研究生请教专业问题,总能见到新工艺、新设备的他深深感到自己知识储备量太少,时间不够用。他那种积极学习、赶超比拼的劲头儿,让他的父母也深感欣慰。

  历史因传统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军工精神深入骨髓的白银中天积淀了丰厚的红色基因和文化底蕴。时光回溯到2010年,按照国务院国资委产业结构调整“集团化运作、专业化经营”的战略规划,白银中天所在的中核集团为了突出主业,做出了百核民品企业退出主业的战略部署。当时的白银中天步履维艰,四处寻求援手。

  身为的李世江听说了二七九厂的军工精神与光荣历史,一个电话后就做出了决定,无论如何不能让曾经为国家、为民族作出重要贡献的军工企业就这样倒下。2012年7月在河南焦作,多氟多与白银中天签订了增资扩股协议。白银中天注册资本增加到1亿元,形成了多氟多控股73%、中核集团宝原资产控股公司参股27%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改制后的白银中天,围绕循环经济产业链,开始实现氟化工产业规模化、高效化发展。第一个项目就是投资2.3亿元建设的年产8万吨高性能无水氟化铝配套5万吨无水氢氟酸项目2条生产线。

  多氟多总部向白银中天派出了有“设备活字典”之称的冯海涛等10余名设备维修专业人才。“在氟化盐项目试车的时候,他们每天早出晚归,早上为了抢工赶时间不等班车走路到施工现场,中午现场就地解决吃饭问题,晚上天不黑就不停工。脏活累活抢着干,过年也不回家。”高林岗回忆起项目建设的情景时记忆犹新。项目试车成功后,很多当时一起参建的队伍都回到了多氟多总部的工厂,只有冯海涛等少数几个人坚持留了下来,当起了氢氟酸车间的设备维修人员。氢氟酸车间的大型设备很多,工艺要求复杂,危险性高,对设备维修人员的要求也高,因为氢氟酸对设置腐蚀严重,每年冬季项目装置还有一次停车大检修,西北的冬天11月份气温就达到-17℃了,他们手上经常长冻疮。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冯海涛在白银中天从2013年11月一直坚持至今,每天在装置现场巡检,如今已经当上了车间主管设备的副主任,成为装置现场的“定海神针”。

  第一批从多氟多来到白银中天的还有供销科科长赵大科带领的供销队伍。当时的白银中天资金缺乏,原材料采购不上来,生产面临中断,他们不是在解决原料供应、产品销路上四处奔波,就是在货物发运的场站上装车卸货、操心忙碌。白银中天有一条铁路专用线与白宝线相接,但由于发货量较少,装卸人员对新的运输要求和货物规格不熟悉,新生产的产品运不出去。赵大科发扬“自己干、带头干”的精神,带领大家集思广益,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分成两班轮流装车,用时两天两夜最终将第一批货物成功发运。

  还有白银中天总经理许新芳,从多氟多来到白银中天,他一干就是7年,也让白银中天成为多氟多众多子公司里的佼佼者。今年孩子高考他也没能赶回去,依旧在生产现场为职工、为设备、为生产一心忙碌着。

  就是这样,多氟多以博大胸怀和企业文化理念为引领,在白银中天迅速营造了一种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2013年12月和2014年8月,白银中天氟化盐项目的2条生产线相继建成并一次性投产成功,实现了当年建成当年见效益,拥有了年产8万吨高性能无水氟化铝、6万吨无水氟化氢的生产规模,向成为多氟多西北无机氟化工生产基地昂首迈进。”白银中天党委书记徐铭介绍说。

  从卧薪尝胆“八年抗战”,摘取新能源黄金赛道上的明珠——六氟磷酸锂,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到十年磨一剑,研发出品质达UP-SSS级的电子级氢氟酸,成功打入全球顶级半导体制造企业台积电的合格供应商体系,多氟多的创新基因与生俱来。依托多氟多的创新平台,白银中天把技术创新融入了企业发展的灵魂,在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持续延链补链强链。

  正如李世江所说:“白银中天的氟化锂在甘肃乃至全国的位置不断提升,得益于白银中天的创新精神特别好。”作为六氟磷酸锂的关键原料,氟化锂的生产至关重要。2016年,白银中天开始建设年产600吨电子级超纯氟化锂项目。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白银中天在总部的大力支持下,把创新的能动性发挥到极致,不断对生产工艺进行大胆创新。氟化锂车间主任陈虎是多氟多创新基因在白银中天落地生根的代表之一。他炯炯有神的目光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被车间人员称为“白银中天的爱因斯坦”。他的学历不过大专,职称也只是助理工程师,却凭借着一种“科学家”的精神,一头扎在用厂区办公室改装的实验室里进行项目攻关。为了攻克氟化锂生产难题,他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经常为了追赶试验进度自制设备。在他孜孜以求的创新攻关下,氟化锂车间的劳动效率和生产力不断提高,氟化锂工艺的流程逐步缩短,氟化锂项目的规模在年产600吨的基础上快速提升到3000吨、6000吨,再到现在的9000吨;锂元素收率随着产能规模的扩大从90%一步步提升到现在的95%。

  “创新工作怎么做?就是要依靠群众、相信大家,一切问题的答案都从实践中来,有问题就去生产现场搞调查,难题就迎刃而解了。”谈起如何开展创新工作,陈虎的回答掷地有声。为了支持车间的创新工作,白银中天搭建起了专业的实验室,还引进了多套实验设备。在张贴着元素周期表和居里夫人画像的实验室里,陈虎又开始了项目扩能的新攻关课题。

  就是在这样一批批技术人员的创新与攻关中,白银中天已拥有与主导产品(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等91项。由于始终以技术创新为企业之本,白银中天在细分市场干出了名堂,于2021年1月成功入列工信部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此外,白银中天还依托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基础平台,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广泛合作,为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注入无穷的动力。

  李世江曾经这样说过:“创新就是一个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突破自我的过程,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革命和超越,才能取得可持续的发展。”未来,白银中天将继续在无机氟化工、有机氟化工、氟硅材料等领域重点布局,投资建设电子级高纯氟化锂项目、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和六氟磷酸锂项目,并利用当地丰富的电石资源,建设二氟乙烷项目和三氟乙酸项目,为打造成为西北无机氟化工生产重镇奋楫前行。

  回首与多氟多牵手的这11年,白银中天的改变不仅仅是生产规模的逐级扩大、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厂区生态环境和员工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有目共睹。“风吹石头跑”的恶劣环境一去不复返,一排排绿化带青翠葳蕤,一片片混交林郁郁葱葱,白银中天厂区内花草溢香,处处洋溢着安居乐业的祥和气氛。从当年“垃圾满地、尘土飞扬、杂草丛生”,到现在干净整洁的道路、鸟语花香的厂区,职工们从破旧不堪的小平房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公寓。篮球场建起来了,职工活动中心也在建设中,员工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

  白银中天是多氟多红色基因与创新基因结合最好的典范。白银中天的核工业精神与多氟多的红色基因、创新基因密切融合,共同构成具有多氟多特色的企业文化精神内涵。把红色基因作为重要的宝贵财富传承、弘扬,是多氟多人理想信念、精神品质、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结晶,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更加激发出多氟多伟大的创新动能。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跟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8 门徒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